见习记者 孙自豪
“啥叫好工作?啥叫赖工作?要我说,好好工作就是好工作!”在西工区汉屯路一家小修鞋店,郑遵彬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修鞋修成王
小郑今年43岁,江苏徐州人,宽厚的身板儿,时常挂一脸憨笑,他因患小儿麻痹自幼靠双拐行走。
20年前,小郑投靠在洛阳做豆腐营生的姐姐;16年后,小郑和妻子有了自己的门面房——“小郑修鞋王”。凭着多年的苦心钻研,小郑的修鞋技艺远近闻名,涧西、老城、西工都有不少回头客。
“有些老客户去外地了,还让亲戚千里迢迢把鞋子捎回来让我修。前段时间,我还给一位非洲朋友和一对德国夫妇修过鞋呢,人家说谢谢咱听不懂,多亏有女儿在旁边翻译!”小郑骄傲地说。
小店地方不大,三面墙上和屋子中间的架子上全是鞋子、袜子、鞋油、鞋垫等。靠近门口的地方放着修鞋用具和各式各样待修的鞋,小郑夫妇一左一右坐在门口忙活着。
现在,他们的女儿读初二,小儿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每天早上8点开门,晚上8点打烊,一家过得有滋有味。可是,幸福来得并不容易。
脚步不停歇
“上小学、初中,我在班里一般都是前5名。腿脚不行,咱就在学习上多用点功。”小郑停下手中的活儿动情地对记者说,“家在农村,干体力活儿又不行,你说咋办?”
初中毕业后,在亲戚的帮助下,小郑进了一家工厂。不幸的是,两年后工厂倒闭了。不过,经过两年的历练,小郑开始乐观起来:“生活就是要奋斗,一计不成咱再生一计。”
小郑学起了吹唢呐,每逢十里八村有红白喜事,就随村里的吹鼓手们一起去挣份子。其间,他还学习过裁缝,但由于干这个需要跑来跑去或用脚踩踏板最终被淘汰了。
“我必须干那种不需要来回跑、不需要久站的工作,那就修鞋!”小郑并没有气馁。
据小郑的妻子杨庆荣回忆,小郑的修鞋启蒙老师比他小得多,但是小郑一口一个老师,跟着人家足足学了5个月。由于农村人一般逢集才去修鞋,这对行走不便的小郑来说又是一个打击,后来他想起了远在洛阳的姐姐,决心来洛阳干修鞋。
为人好得很
“小郑——”“小郑忙啊——”看得出来,小郑的人缘很好。在记者采访的两个小时里,前来修鞋或购物的顾客有20多人,还不时有人门前路过时和他打招呼。
不管是谁,小郑夫妇都随和相待,为他们准备凳子和茶水。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来买胶水,小郑竟和他聊起了上网、音乐和电器。
“昨天一个朋友来修‘偏掌’,临走的时候我才发现他装有假肢,他也是个残疾人。”小郑说,“我俩将一张10块钱的票儿扔来扔去,争执了很长时间,最后我还是给他免费了。这钱不能要,不能开这个口子!”
正如小郑所言,过日子要知足,干活要知不足。他的小店里,迎面挂着4个大字——自强不息。那是市残疾人书法家冯岚赠给他的。
“去年,小郑一下子就给四川地震灾区捐了500元。”市残疾人维权中心主任武善成这样评价小郑,“为人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