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兰芳在用多媒体上课。 | |
时间:2月18日14:20~15:05
地点:洛一高高一(4)班
授课教师:李兰芳
授课内容: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2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听课感受:老师采用多媒体,通过列表对比、思考讨论、举例做题的启发式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知识丰富、条理清晰、生动有趣。
上课后,李老师身旁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印度“民工潮”期间众人环吊于火车周身的照片。学生们正在为照片惊叹时,李老师说:“人口的迁移必然导致人口的空间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随即,李老师引出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的一系列概念,比如国内、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并用醒目的红色字体为学生们指出概念的重点。紧接着,李老师让同学们在8种设定的现象中辨析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边讨论边跟随着老师辨析大屏幕上的题目。
记者感言:此处李老师使用的是讨论式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理解了概念之后,通过一幅世界地图,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国际人口迁移。第一部分是二战前的国际人口大迁移,也就是15世纪~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情况:1.欧洲人迁往美洲。2.奴隶贸易。3.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迁往东南亚和美洲。介绍完之后,李老师从迁移路线、迁出地、迁入地、特点、原因、意义各方面,总结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用同样的方法,李老师讲解了第二部分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况,并进行总结。接着,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幅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比较图。李老师用图表的形式,让学生对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的流向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记者感言:李老师一问一答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讲完了国际人口迁移,开始讲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用一幅中国地图来标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将1954年~1984年30年间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三个阶段,用直观的图表为学生展示各个阶段的总迁移量和年均迁移量。
李老师接着问道:“近年来,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我国东南部沿海城市(所谓的'孔雀东南飞'),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但都说得不完全。于是,李老师再次用图表为学生对比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记者感言:学习需要在对比中准确掌握知识,对于地理学科尤其重要。李老师采用的图表对比法,非常科学有效。
最后,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4道选择题,让学生们进行当堂检测。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跟着李老师一起完成了4道选择题。这堂知识量丰富、条理清晰、生动而贴近考试的地理课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