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是否适应历史新课改?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洛一高,该校高一历史教师王国静结合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进行了分析。
王国静说,期末试卷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创新意识,注重实效性和时代性,可谓让新课改理念得到了完美体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掌握。
第6题选出对修昔底德“男人就是城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思考时首先要判断此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然后根据教材知识联想到能够享有雅典民主权利的是哪些人(公民),就可弄清有此身份的只有父母祖籍在本邦、拥有一定财产的人,以此可以排除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第二,命题中引用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新材料,舍弃了以往生硬的提问模式,创设了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解答问题。
第2题考查的是秦朝郡县制的有关知识,题目没有直白地发问,而是把一个具体人物引入题中,增加了亲近感和趣味性。再如第8题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具体案例,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有关知识,既有真实感,又可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这类试题在试卷的选择题中占90%,在非选择题中占10%,反映了命题者对新课程理念明确的考核目的。
第三,坚持以能力立意,注重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题就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题目。做题时,第一步需要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间(1852年后)、地点(安徽芜湖)、结果(颗粒无收)。第二步联系相关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及其实施情况。以此作出判断,得出结果。
第33题则属于重点考查解读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的题目,通过相关史料的引入,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唐、明时期的状况以及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对比,题目跨度大,综合能力要求高,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第四,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世界变化,培养人文精神和创造性。
第35题(2)、(3)两道题,考查学生对目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认识,直击现实,涉及世界政治问题,并在试题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可谓匠心独运。
最后,王国静提醒同学们一定要从以前做的试卷出现的错误中查缺补漏,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精神,顺利完成下阶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