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丰李村中张李氏
中兴家族第一人
顾名思义
“经典洛阳”,期待您的关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3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丰李村中张李氏
中兴家族第一人
记者 陈曦 文/图

  匾额状况:“节孝双全”匾额长193厘米,宽99厘米,上款为“恭颂大壼范张母李庞太儒人懿德”,下款为“龙飞光绪二十三年槐月上浣众亲眷砼立”。匾文阴刻,上下款阳刻。匾框边纹饰繁复,其上、下为四季花卉及神态不同的鹿、蝙蝠、变形夔龙,寓“四季平安”、“福禄双全”之意;左右有夔纹、插瓶等。

  专家点评:此匾属贞节贤孝类匾额,是后辈为张氏家族李太儒人所立,旌表其恪守妇道、侍亲至孝的美好品行。历经百年沧桑,匾额能保存如此完好,十分难得。

   张氏先祖迁洛邑

  在今日的宜阳县丰李镇丰李村,张姓村民有近200人,为一大姓。“村里张姓分为四门,这四门又同出一支。”村小学老校长、67岁的张金锁告诉我们。

  村中张姓家族的兴旺,始自张姓祖先自山西迁洛后的第三代人。而“节孝双全”匾主人李太儒人,则是此中兴过程中可得首功者。此匾目前为匾主人曾孙、63岁的村民张天顺保存,悬于其新宅堂屋门楣上。

  “保住这块匾,不容易。”73岁的丰李高中退休教师严九洲说。自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始,这块匾便一直悬于张家大门之上,直至“文革”前夕。当时,张家人先将匾自大门挪至堂屋门上,后又将其深藏于卧室。“文革”开始,眼看村中祠堂被毁,大量匾额被劈碎焚烧,张家人只得将匾额交到村大队部:匾交公了,烧了可惜,能不能留作床板用?就这样,作为床板,匾额安然度过了十年“文革”。“文革”结束后,张天顺长兄张红顺与族人一起,将匾额取回,刷洗后重新悬于门上。

  张红顺一生行医,也颇有旧学功底,多年来将这祖传之物妥为保管。随着张家建起新宅,张红顺故去,匾额便转由张天顺保管。

  据村中古碑及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家族原籍山西长子县报村,始祖姓张名云鸾。约在清朝中期,张云鸾之孙张世秀携家眷迁居洛邑丰李。在今天的张氏家谱上,张世秀被认为是张氏家族迁洛后的第一世祖先。思念故乡的张世秀晚年只身返回山西,并因病卒于山西。其妻子在洛阳离世后,因道路遥远,交通不便,子孙便将其葬于丰李村西面山上,此地也成为张氏家族的祖茔。张世秀的儿子张魁元在丰李娶妻生子,扎下了根。

  据张氏族人讲,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曾赴山西寻找祖籍之地,经多方打听,曾在今山西省晋城市长子县找到名为“东包”、“西包”的村子。究竟这“包村”是否就是家谱中的“报村”,今尚存疑。

  侍亲抚孤尽心力

  无论在山西,还是在迁至洛邑之初,张氏家族人丁较稀,不曾有光耀门楣的人出现。

  张魁元生了张大信、张大士、张大学、张大田四子。长子张大信生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娶妻庞氏、李氏,后者生张锅头、张文炳两子。据推算,庞氏在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先于丈夫一年离世。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张大信去世,留下两个年纪尚幼的儿子。

  自此,时年不足20岁的孀妇李氏渐以其能力、德行深孚众望;而张氏家族每一步的发展和兴旺,也都离不开她的智慧和远见。

  李氏为人端严有致,侍奉婆婆谷氏至孝。谷氏年过六旬,疾病缠身。每日无论老人进食还是吃药,李氏必亲自侍奉。村中老人传说,谷氏但有什么要求,根本无需开口,李氏已通过观察其神色猜透了八九分,婆媳关系非常融洽。谷氏卒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享年69岁。这个寿数在当时是很高的,这与李氏的悉心照料关系很大。

  李氏教子有方,有时深夜还要将两个儿子叫醒,告诫他们好好读书、小心做人。张大信去世时年未过半百,有的兄弟年纪尚小,李氏又要肩负起“嫂娘”的职责,照顾他们的生活。

  如今,总是熙熙攘攘的丰李街市场远近闻名。丰李街市场以西是村中老宅集中地,张家那座已推倒重建的老宅也在其中。族中老人回忆,老宅有两间上房,上房一侧有间小屋,据说李氏总是在小屋内督促儿子读书上进,儿子犯错,她便在此鞭笞教训。李氏过世多年以后,族人经过这间屋子时,仍是毕恭毕敬,并以此告诫后代:这是“祖奶奶立规矩”的地方。

  中兴家族第一人

  李氏对族中侄辈等也很关照,总是要求族中子弟多读书。对用功者,她大加褒扬;对顽皮者,她会召集族人对其严厉批评,要求其悔改。

  李氏长子张锅头为人忠厚,种田得法,是村中数一数二的好把式。次子张文炳饱读诗书,长大后虽未取得功名,却也成为乡里闻名的“文化人”。乡邻有了纠纷,或为后辈取名时打不定主意,都习惯听听张文炳的意见。张文炳的儿子张庭三自幼聪慧好学,最得祖母李氏宠爱。成年后,张庭三是丰李一带有名的乡绅,建庄园、开商号,置下了偌大一份家业。声名在外的他不仅与辛亥革命元老、新安千唐志斋主人张钫结为挚友,更与诸多洛阳名士过从甚密。今天的丰李村内,人们提起“子万(张庭三字)爷”、“子万伯”还津津乐道:“张子万在,无论读书的还是挎枪的,到了张家门口都要下马拜谒。”对后人中出现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祖母李氏若泉下有知,自当欣慰。

  李氏卒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去世时年仅42岁,已守节20余载。婆婆已逝,儿子娶妻生子,她走得再无牵挂。而当时的丰李张氏,早成当地一门望族。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4月,李氏过世三周年,张氏家族众亲友为旌表其贞节贤孝,同时也为使其德行能广为传颂,特立下了“节孝双全”匾。此匾署名共49人,其中除张姓外,还有赵、李、陈、林、郭、韩、殷、魏、范、夏、周、霍、杨、董诸姓。立匾人中,有功名者不少:监生2人、贡元1人、廪生2人、生员6人、附生3人、武生1人、祀生1人。这表明该匾并不单是宗族姻亲所立,也是出自众乡亲,足以证明李氏确实在当地颇有影响。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荣耀殊为不易。

  近年来,这块保存完好的匾额被重新悬于张家门楣,十里八乡来看的人络绎不绝。赠匾于有德者的传统,似乎也在乡间被重新拾起。几年前,曾在丰李高中教书数十载的退休教师王绍卿喜庆七十大寿,便有百余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回,效仿“节孝双全”匾的形制,为老师立匾并共同署名,旌表其德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