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凤池正在接受市民提问。 |
|
这张和蔼的面孔您熟悉吗?他就是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曾参与“非典”心理干预、汶川大地震后儿童心理救援工作,曾为航天技术人员和高校大学生等作心理健康讲座。
8日,杨凤池应我市心理咨询师协会邀请来到市工人俱乐部,与数千名家长现场互动,以诙谐生动的语言畅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杨凤池支持“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认为幼儿的心灵成长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他提出,播撒心理健康的种子,要从“0”岁开始。
0~1岁最关键,妈妈不能离
很多家长询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最为合适呢?杨凤池的答案是,要从“想做父母”开始,因为0~1岁的经历,对孩子以后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其中,母亲的角色和功能无可替代。
母乳喂养不仅是营养问题。
许多家长只知道母乳中的营养是奶粉和牛奶无法替代的,杨凤池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吮吸动作是天然的生理本能,哭闹的宝宝一旦吸吮住母亲的乳头,最初的心理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周围环境安全、充满关爱”的原始印象就根植于他的潜意识中,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自信、乐观、充满爱心。而奶粉的温度、浓度对大人来说并不好把握,孩子在等奶吃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周围人不可靠,没人关心我”的原始印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自卑、胆小、多疑。
宝宝让保姆带还是让奶奶带?
答案是,年轻母亲要自己带宝宝,保姆和奶奶最好只给年轻的妈妈做帮手。因为孩子出生从母体分离出来,有原始分离焦虑。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幼儿不断地从一个怀抱换到另一个怀抱,会让宝宝失去稳定感和安全感,是对幼小心灵最严重的伤害。杨凤池建议年轻的母亲,在1岁前尽量自己带宝宝,在3岁前尽量多照顾宝宝,母亲的面孔和抚摸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最强而有力的,会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而在孩子3岁~6岁,父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重要,应该多以拥抱、牵手和带孩子一起出去玩等方式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宝宝坏毛病,父母培养的
杨凤池说:“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坏毛病,其实这要怪家长。”
比如尿床。杨凤池特别提出,宝宝尿床是不该挨打的,因为婴儿处于肛欲期,排泄对婴儿来说,是自然而快乐的事情且意义重大。因为婴儿通过排便,可以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积极服从,而憋着时则表达的是自己不肯屈服。尿床挨打,会给宝宝的潜意识带来困惑和茫然,让他无可适从。正确的做法是,不到1岁就要开始帮宝宝训练控制排泄。父母要多用心,可以夜里轮流值班,多观察、提前把尿,帮宝宝建立“干燥环境不尿尿”、“后背贴床不尿尿”的条件反射,一旦习惯形成,尿床自然就不再出现了。反之,坏习惯形成就较难改正,生活中不乏一二十岁仍旧尿床的例子。
再比如口吃。有数据显示,在口吃的孩子中,真正属于病理性口吃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孩子学语言的过程中,偶然出现结巴非常正常。不少家长对此如临大敌,一旦孩子出现口吃就大声训斥“别结巴”,可这种做法提高了口头表达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恰恰负面强化、加固了口吃习惯的形成。正确的做法是,平和、宽容对待,让孩子忽略自己的“毛病”,多进行正常表达,口吃就可能真的“被遗忘”了。
与青春期孩子对话“宝典”
令许多家长头疼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让家长无法接近。杨凤池说,对此阶段孩子,想要正面教育已经十分困难了,他给出几点相处原则。
1.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尊重孩子。有些家长动不动以教育的借口“泄私愤”,在孩子身上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打骂孩子会伤其自尊心。正确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2.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采取“孩子不求助,家长不施助”的原则。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觉醒,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动手,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在其要求帮助时给予意见指导,切忌事事代劳,过多管教。3.不必要求孩子树立“学习成绩争第一”的观念,孩子的快乐健康比成绩更重要。快快乐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不会差,书面成绩不好但同样可能非常优秀。杨凤池认为,家长过分要求成绩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逃学的孩子,二是成绩好但可能有心理强迫阴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