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新安县暖泉村。 | |
今日地名:暖泉
地方状况:暖泉村亦称暖泉沟,位于新安县城西南约2公里的郁山脚下,在涧河南岸,属城关镇辖区。这里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条件优越,拥有煤炭、白云石等多种矿产,地下水源十分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在当地已成为以陶瓷、机械等生产为主的重要工业区。目前,此地已成为一个城镇居委会,有3个生产组、526口非农业人口。
村名由来:当地一条山沟中拥有独特的地下温泉,常年水温保持在40℃左右,浴之爽身去疾,由此得名“暖泉”、“暖泉沟”。相传五代宋初高士希夷先生曾在此隐居,所以这里在古代又被称为“夷子里”。
夷里温泉多奇妙
从古至今,各地对境内的名胜古迹,常常都要千挑万选,择出最精华的8个,以凝练生动的文字,冠为“××八景”,对外推介,代代流传。
豫西名邑新安,历史上也有“新安八景”。据清朝乾隆年间编著的县志记载,它们分别是“芝泉绕泮”、“涧水秋云”、“函谷晓月”、“夷里温泉”、“山飞瀑布”、“天险狂澜”、“荆紫生岚”、“烂柯仙迹”,无不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瑰丽多姿,各具魅力。
说到“夷里温泉”,不能不提暖泉村,因为这处景致就位于暖泉村中,千百年来,新安人引以为傲,心向往之。
温泉的具体位置在暖泉村南的一条深沟之中,背依新安涧河南部的主要山脉郁山,周边分布着普陀岭、九谷堆岭等高高低低的丘陵。这眼温泉原来非常奇特,水从沟中的沙底涌出,汩汩不绝,水泡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浮浮荡荡。正常年景,泉水的温度保持在40℃左右,以其沐浴,不仅可以爽身洁体,还能祛除多种皮肤疾病,益寿延年。为此,古人曾在温泉旁建瓦房多间,一来祭祀“汤王”,二来方便沐浴。
这处温泉之所以被称为“夷里温泉”,关键是它与历史上著名的高士陈抟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抟生于唐朝末年,是五代时期和北宋初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曾被后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儒家修养和佛教禅宗理念融会贯通,归为一流,著述甚丰,对后世影响极大。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他仙逝于华山,享年118岁。历史上,人们还习惯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
相传,陈抟青少年时聪明绝顶,饱读经史百家之书,能够过目不忘。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年—公元933年),他满怀信心前往京城洛阳考进士,不料落第了。受此打击,他看破红尘,决意不再追求仕进,而是潜心修道。据古籍《祥符图经》记载,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人”,往来各地,四方漂游。
居洛期间,他选择的停留地点就是新安城南的暖泉沟。这里山不高却灵气十足,水不多而有奇泉涌冒,地脉升腾,正是他理想的修道治学之所。更让他满意的是,在暖泉沟东侧的半山坡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石洞,深达数丈,简直是一天赐庭堂。随后的日子里,他朝夕沐浴于泉间,昼夜修学在洞中,怡然自得,就算赵匡胤、赵光义这两位大宋皇帝先后邀他出山辅政,他也不为所动。
陈抟仙逝以后,当地人感念他的功德学识,遂将暖泉村一带称为“夷子里”。
暖泉沟中出名臣
在暖泉村,还有一位人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就是北宋名臣钱若水。
据新安县文史学者张宗子介绍,钱若水是土生土长的暖泉沟人,字澹成,又字长卿。时至今日,该村还保存着钱若水的家族墓地。
钱若水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钱文敏五代时期曾任参善大夫、庐州知州等职,北宋建立后,又很受宋太祖赵匡胤赏识,被提拔担任司封员外郎等要职。钱若水幼年聪悟超群,10岁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有一年,陈抟回到故地暖泉沟,见到钱若水后,直言相告:“孺子神气清秀,最好学道养生。如不然,当是富贵人,但切忌做官升迁太速。”
果如陈抟老祖所言,到了宋太宗雍熙年间(公元984年—公元987年),20多岁的钱若水一赴京城考试,就得中进士,被封为同州观察推官,即一个类似于现在地级市公安局局长的职务。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断案公允,使当地的治安为之一变,深得百姓好评。未过几年,朝廷让寇准负责,从各地选拔年纪轻、有才华的官员进京担任要职,全国共挑出了5个人,结果钱若水在其中成绩最优。很快,他就被提拔为秘书丞、知制诰等,天天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起早文书、建言献策,很称皇帝的心意。
由于忠于职事,辛勤努力,钱若水的官职越做越大。宋真宗时,他成为集贤院学士,参与修纂《太宗实录》。接着他又到吏部任职,随宋真宗巡视大名府时,又根据边防形势写出了御敌安边之策,真宗立刻把京都开封府的管理要务全权托付给他。不久,钱若水更是被提拔担任枢密副使这一要职。
钱若水虽是儒臣,但也颇具将帅之才。随后,北部边防紧急,他被调任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在任上,他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令戍边将士深为敬服。
由于功勋卓著,钱若水后来又被拜为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等。不料,正当他大展宏图之际,疾病却来了。他的脚上长了恶疮,一溃破就血流不止,多达数斗。皇帝闻讯立即将他召回京师,派名医为他诊治。但数月后,钱若水还是不幸去世了,终年仅有44岁。
佟公德惠代代传
谈及暖泉村一带的历史,当地许多老先生还频频提到这里的佟姓人家和一位名叫佟希圣的新安名宦。
据了解,佟希圣是清朝初年官员,字肖若,辽宁兴城人。他气度伟岸,性情淳朴,一诺千金。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年已60岁的他来到新安担任县令。在这里,他主政五载,爱民如子,鞠躬尽瘁,深受人们的爱戴。
当时由于历经战乱,新安这个小县已变得极为贫弱,城池村舍几成灰烬,田地大多荒芜。清朝建立后,朝廷仍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地丁册征收税款,但由于百姓此前死亡大半,数量锐减,存活的人根本无法承担,再加上新安地处豫陕孔道,军队天天经过,不断征粮派差,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佟希圣到任后,昼夜辛劳,替民排忧解难。
这一时期,从府到省各级高官议论纷纷,欲把新安县废掉,划归宜洛管辖。得知消息,佟希圣深为新安这个历史名县的前途而担忧。他多方奔走,陈述保留此县的意义,并积极联络乡宦吕兆琳、王泽宏等,商讨解决办法。到省里讲述情况时,他痛哭流涕,一头撞在衙门的台阶上,虽血流满面,仍坚持为民请命。最后,他努力保住了新安县,并让朝廷免除了新安百姓的大批税赋徭役。
接下来,他还倾尽官饷,广泛发动士绅群众,对全县进行治理,修学宫,兴文教,建衙署,整吏治,还制定新的税役标准,设法合并县内的驿站,尽量减少百姓的负担,支持大家发展生产。很快,新安面貌一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佟希圣调任广西迁江县令。闻讯,新安百姓奔走呼号,可也没能挽留住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佟希圣在迁江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次年,他的子孙历尽艰辛,要把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可行至武昌时,由于盘缠用尽,无法北运。得知这一消息,新安百姓群情激昂,纷纷自发地集资、出力,一边派人去武昌接迎佟县令的灵柩,一边在县城为他修建祠堂。灵柩到新安后,上至官绅,下至黎民,从早到晚,前来吊祭不断,时间长达月余。
吊祭结束后,新安各界精选佳壤,将佟县令安葬于城北。同时,大家还捐出田地、钱粮和房舍,让佟县令的子孙在新安落户安家。
栏目统筹 陈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