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光寺遗址。 | |
今日地名:瀍沟村
地方状况:瀍沟行政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西4公里处的瀍河岸边。其北接牛步河村,南临高沟村,西连崔沟村,东至姚凹村。该村有4个自然村,共2100余口人。
村名由来:瀍河至此将地形分为两半,东西又有两条大沟纵横,因此起名瀍沟口村。1958年,又将“口”字去掉,命名瀍沟村至今。
《五凤岭》自瀍沟出
豫剧中,有个著名的剧目叫《五凤岭》。提起《五凤岭》中《三杆大旗树在空》那一段,想必不少豫剧迷都能哼上一段。在戏中,女主角吴凤英自我介绍时说:“过去东山头,再下三道峰,百十里路就到了洛阳城,过了洛阳东行十五里,那就是俺的家名叫个吴家营。”
按照戏文里的“路线图”,我们一路找寻,到了孟津县朝阳镇瀍沟村。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五凤岭》中吴月英、吴凤英的故乡。
老人指着村南一片果园说,据传这里自古就被称为“五母冢”,是吴月英、吴凤英死后埋葬的地方。
该村叫瀍沟村,为什么又会跟“吴家营”以及“吴月英、吴凤英”联系起来呢?村里人拿出家谱等资料,证明他们的说法并不是附会名剧《五凤岭》。
原来,瀍沟村的叫法是从1958年才开始的,1958年以前,这里叫瀍沟口村。瀍沟口村的叫法也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当时,该村村民的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分居于瀍河两岸。此地东西又有两条大沟纵横,因此起名叫瀍沟口村。
那么,此地在明末清初以前又叫什么呢?正是叫吴家营。至今当地村民还有“凹窑”(音)的叫法,老人们说,这正是方言“吴家营”的谐音。而吴月英和吴凤英,民间确有其人。
当地关于吴月英、吴凤英的传说,与《五凤岭》中的剧情略有不同。人们说,隋朝末年,吴家营的村主叫吴成功,是个避世归家的武将,家中良田千顷。他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吴月英,次女吴凤英,都身怀武艺。逢隋末乱世,武将出身的吴成功尽出家财,招兵买马,保卫家园。在孟津后李的李家,有个员外名叫李应龙,他的两个儿子李怀珠与李怀玉一文一武,深得吴成功的喜爱。因此,吴成功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李家二子。后来,李怀珠与李怀玉均被贼人所害,吴家两个女儿也没有孩子,死后就葬在了娘家坟茔。
而在章回体小说《五女兴唐传》中,则又是一段情节。写的是吴凤英与其夫李怀玉失散后,女扮男装,冒夫之名为民降妖除害,一时威名大振。她先后被黄翠萍、张美蓉、白玉娥三名女子误作须眉招婿,均设法逃脱,最终与夫婿团圆,帮助李世民建立了唐朝。
无论是哪种版本,吴月英、吴凤英的故事都在山西、河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莲花落、小说、评书、豫剧、山东梆子中,都有以吴月英、吴凤英为主角的故事。
普光寺里写传奇
然而,瀍沟村的历史,远非仅有吴月英、吴凤英两个名人那么简单。这里还曾是唐代著名寺院普光寺的所在地。
与武则天不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和他的继任者李世民都不信佛。他们不仅不信佛,还经常下诏让僧人还俗,从事生产。然而,就是这不信佛的皇帝,却在贞观五年下令造了一庙一观,庙就是普光寺,观是西华观。
修建普光寺的原因,《续高僧传》中的说法是李世民让和尚给太子李承乾授“菩萨戒”,所以修了这么一座庙。所谓的“菩萨戒”,和一般的出家受戒不同,是一个“只要有心向佛,随便什么人、出家不出家都可以授的戒”,也就是所谓的大众戒。
与《续高僧传》中的记载相比,《唐会要》里的说法更可信:“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史书中还记载:“贞观五年辛卯,……有司上言皇太子当冠,用二月吉,请追兵备仪仗。上曰:‘东作方兴,宜改用十月。’。”意思是说,这一年二月,本来要给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但李世民认为二月正是农忙季节,应该改成十月。然而,那一年秋天,承乾却没有行冠礼,直到三年之后的贞观八年,“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丙午,赐天下酺三日”。
从这一系列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太子生病了,情况很严重,把他的父亲李世民吓坏了。病急乱投医,就连平时不信佛的李世民,也一口气修了一个寺庙和一个道观。可见爱子之心,无论皇帝还是平民,都是一样的。
那么,建造普光寺为何会选在瀍沟村呢?这与其风景地貌不无关系。唐代僧人慧净曾有一首《冬日普光寺卧疾,值雪简诸旧游》诗:“卧疴苦留滞,辟户望遥天。寒云舒复卷,落雪断还连。凝华照书阁,飞素涴琴弦。回飘洛神赋,皎映齐纨篇。萦阶如鹤舞,拂树似花鲜。徒赏丰年瑞,沈忧终自怜。”诗中不乏哀怜自伤之意,但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瀍沟村风景是多么优美。
初唐时期,普光寺曾出了许多高僧,盛极一时。盛时寺内有100多名和尚,加上其他人员,共有200多人,但随后逐渐衰败。明末,李自成路过瀍沟时,就住在普光寺。离开时,他杀了和尚,烧了寺院,从此普光寺就消失了。
不过,现在人们在寺院周围,还发现了和尚的墓地。
人杰地灵瀍沟村
瀍沟村因瀍河而得名,瀍沟人也对瀍河怀有深厚的感情。
瀍河流过牛步河村,便跌入一道树木苍翠的山涧,这就是瀍沟。从瀍沟村往下是一条平缓蜿蜒的川地,良田万亩,土地肥沃,瀍河忽左忽右,像一条玉带缠绕在绿野之间。村里的老人回忆说,以前每到春天,走在河边就像在一条烟雨柳巷中穿行,山坡爬牛羊,河水戏白鹅。村民把竹篮甩下河,拉上来就是活蹦乱跳的鱼虾,跳到河里摸,一晌儿能逮小半桶螃蟹。
近几年通过治理,瀍河的沿河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
在瀍河的养育下,瀍沟村的名人层出不穷,民国期间,这里就出了一个名叫陈思礼的大商人。
陈思礼字敬初,小名陈二泰,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头脑灵活,打得一手好算盘,人称“铁算盘”。年少时,陈二泰为了生计,在洛阳南大街的“鸿福银号”当伙计,他办事干练,颇得东家的赏识。东家无后,晚年便将银号托付给二泰。二泰经营有方,还将生意拓展到了西安等地,因为资金雄厚,在西安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瀍沟村,至今还保存着陈思礼未建成的故居。
同一时期,该村的张东春投身革命,在西北前线工作,曾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3年,张东春被调往北京,任国家供销部部长之职,1961年病逝,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现在瀍沟村村民以张、李、陈、刘四大姓为主,都是明末从山西迁来的居民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