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新安县薛村吕氏故居
年代:清代
现址:新安县铁门镇薛村
性质:民居
价值:研究清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吕氏故居:
大户人家大宅第
古朴的窗棂、精美的雕花、青砖蓝瓦的院落……文物工作人员在新安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铁门镇薛村发现一处由3座院落组成的大户人家故居——新安吕氏故居。
在新安县文物局范新生一行的引领下,我们探访了这处远离都市喧嚣、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群。
过去大户人家修建房子一般是一个大门楼,门楼后是一个大院子,在院内可根据孩子的多少和家业的大小,分设不同的院落。比如有家中长者居住上房的院子,还有长子、次子、三子等的院子。
但吕氏故居别具一格。
吕氏故居坐落于薛村老街北边,临街而建,坐北向南,由西向东并列3座四合院形制的院落,北边院落门楼上题写有“大夫第”,南边院落的门楼上题写有“参军第”,中间的院落名字吕氏后人也说不清楚。
并排三院落:
刘罗锅题写“大夫第”
故居系吕氏薛村始祖——清附生文学公吕兆琚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率3个儿子建造,建筑样式据说仿照的是南京明代官府的式样,均为四进四合院,房屋都是阁楼式砖瓦房。整个故居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30多米,规模可谓宏大。
北院为“大夫第”,属于文学公次子吕益恒,“大夫第”3字是清朝宰相刘镛——“刘罗锅”所书。这座院落是目前吕氏故居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四进四合院。
范新生介绍说,大夫第是古代中国高级官吏修建府邸的一种通称,以此表明屋主的显赫身份。
故居现主人吕百吉说:“当年文不下轿,武不下马,轿子直接抬进院子,马直接骑进院子!所以人称门楼为走马门楼。”言语中满含着自豪。
吕百吉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吱呀”一声,一座精美的迎门照壁跃然眼前。
照壁中央是一个砖雕阳刻的龙头大福字,字体遒劲传神,细看之下原来由龙蛇龟三种祥兽和“田”字组成,寓意天地赐福、延年增寿、田丰家和,相传是一位华山高僧所书。
一进院内有东西厦房各两间,上有过厅;二进院内有同样的厦房、上房(主房);三进院为厦房、阁楼。阁楼显然是吕家千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故居为砖木结构,墙体、屋内地面均用青砖砌筑,保存完好。
建筑构件的木雕(门窗)、砖雕等细腻含蓄,增添了建筑的清雅之美。
南院则为“参军第”,是硬山式建筑,据说是薛村吕氏家族最旺时所建。
这座四进大院坐南朝北,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与前面院相比,此院比较宽敞,有临街房、过厅、二厅和上房,并且各个小院中对厦皆出前檐,形成了走廊。
正因为如此,吕氏故居虽为典型的豫西四合院建筑,但明显融入了南方园林廊坊之特点。
故居形制:
体现封建等级观念
吕百吉告诉我们,当年吕氏家族在新安显赫一时,人称“吕半朝”。此言不虚,“大夫第”、“参军第”应是最好的佐证。
“这宅子的格局布置还特别有讲究!”范新生说,每进院落主人、公子等住主宅,小姐、丫环住阁楼;家院、仆人则只能住后院。
最明显的主宅、后院皆有角门,主宅的西侧设有小巷。家中部分女性及家院、仆人皆走小巷,从角门出入,不能走正门。
这样的设置体现了明显的封建等级观念,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念。
采访结束离开薛村,总有一种莫名的遗憾:这么大一处院落咋就闲置和荒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