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火种器
年代:距今5600年
高度:11.8厘米
宽度: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
现藏:洛阳市文物队
照片中的火种器,是1996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孟津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时,在一座仰韶文化的房基中发现的。根据碳-14检测,这个火种器的制作与使用年代距今5600年,这种火种器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是首次发现。学会用火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火种器为我们解开了古人储存火种的谜团。
对现代人来说,火是很平常的东西:打火机,火柴……当我们需要火的时候,火种随处就能找到。可对于五六千年前的人来说,火种可是十分珍贵的东西。那时候,他们是怎么保存火种的呢?
市文物工作队专家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内发现的用火痕迹,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已经开始用火御寒、取暖、熟食了。最初,古人类是通过采集天然火种和“钻木取火”来获得火种的,但这两种途径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渐渐地,古人类开始尝试保存火种。最早的时候,人们会挖一个洞,并不断丢入树枝等可燃物来保留火种。这样总要有人看护火,也需要人不断寻觅可以燃烧的东西。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阶段,人们慢慢学会了用“灶坑法”来取火。所谓“灶坑法”,就是把灶坑里没有烧尽的火炭用灰烬掩埋起来,使火炭在低氧的状态下缓慢燃烧。需要用火的时候,再把火炭扒出来使用。这种方法现在在豫西、陕南、鄂西等偏远农村地区还能看到。
然而,这种方法仍然是不安全的,因为灶坑很容易引燃古人低矮的窝棚房!
随后,一种方便、安全又科学的保存方法出现了:火种器!
这件火种器是一件手制、夹杂粗砂的红陶厚胎陶器,器壁厚度达1厘米,小口、圆唇、束腰,火种器腹部偏上处有2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有1个圆孔,3个圆孔的孔径均为2厘米。
这几个小孔的设计非常科学:其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其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流通的氧气以助火种缓慢燃烧;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便于火种在该器内缓慢、持续地燃烧。
据专家介绍,这个古代“打火机”的使用也相当简单:把火炭投置于器内并在其上覆盖黑炭,适度封闭口部并置其于空气流通处,这样木炭就可以在器内缓慢燃烧。采用火种时,只需打开口部并借助吹火具吹火,火便燃烧起来。使用后,晃动火种器,将炭灰从底部的小孔排出,然后继续在上面覆盖黑炭就行了。
这件精巧的火种器是先民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他们在长期烧窑、取暖、熟食、开拓农田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火的部分性能,而盛放火的容器,又应该是较耐高温的陶器,这种陶器不能是封闭的,要保证空气对流及排灰……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使用的火炉都基本遵循了这个火种器的形态和工作原理,可以说,这件火种器堪称后世火炉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