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让人人享有健康。 |
|
今天是第二十四个全国预防接种日,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旨在动员公众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免疫规划知识,营造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的氛围。
那么,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开展得如何,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情况又是怎样呢?昨日,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
扩大免疫规划 有效控制疫情
“提起预防接种(工作),我们(心里)还是很踏实的,这从近年来我市传染病发病率没有大的起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反映出来!”市卫生局副局长谢书敏自信的开场白,令记者感到了我市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有效防控传染病的信心和底气。
谢书敏扳着指头如数家珍,我市自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来,天花、脊髓灰质炎先后被消灭;乙肝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去年8月1日我市实施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后,将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二联疫苗、麻腮风(麻疹、麻风、麻腮)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对适龄儿童提供免费接种,对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12种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和偏远地带人口预防接种难的问题,卫生部门将在我市居住3个月以上人口的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的免疫规划中,和公安部门定期到集贸市场、城乡接合部进行筛查,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及预防接种人员到边远、贫困等预防接种工作薄弱地区,结合查漏补种工作,开展入户宣传,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积极参与预防接种的意识。
谢书敏形象地说:“在疾病控制工作中,政府每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疾病治疗中减少50元钱的投入,抓好这项工作利国利民!”
传染疾病变化多 科学预防是关键
据市卫生局疾控科科长杨晓华介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已先后出现20多种新传染病,不断地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人口流动的剧增。
人口流动的剧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疾病、境外疾病的交叉感染。如,我市一名在国外当海员的农民回乡后,被查出患有恶性疟疾,而这种疾病的传染原为国内没有的热带蚊子。
——自然生态被破坏和开发。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和破坏,造成了一些新型疾病的出现,并导致以往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在人和动物之间开始传播。
——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曾被消灭的疾病重新出现。如,近年来随着居民养狗的大量出现,狂犬疫苗的接种量大幅提高,我市在连续十几年没有狂犬病死亡病例后,于前年出现了一例。
——老传染病的变异。
诸如结核等一些老的传染疾病,由于以前控制得好,而被人们忽略。于是,由于临床治疗不规范、病人服药不规范等原因,造成了病菌的耐药性和其他变异。
——成年人对免疫规划的忽视。
许多成年人认为预防接种仅仅是针对儿童的,忽视了自身的免疫,患病后才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而一些肝炎、艾滋病等病菌携带者坚持孕育,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疾病的垂直传播。
他认为,新的疫情要求我们重新界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内涵,在现阶段应以预防为主,可尝试将社保资金用在疾病预防上面,以有效防病来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如为参保人员免费注射乙肝疫苗仅需几十元,但参保人员如果患乙肝入院治疗,则最少需花费几千元。
掌握接种常识
远离不良反应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负责人说,接种疫苗难免会有不良反应,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会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和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等疑似异常反应,应及时诊治。
就群众关心的接种效果问题,他说,人体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接种效果的不同,较常见的是乙肝疫苗,有些人接种后抗体反应很好,但有的人注射了三四针也检测不到抗体。在这种情况下,可加大剂量接种原来的疫苗,或是换一种乙肝疫苗。
据介绍,儿童出现以下情况,不能接种或应暂缓接种疫苗:
——免疫功能异常。患免疫缺陷疾病、恶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以及使用皮质类固醇、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或放射治疗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均不能接种活疫苗。
——发热或急性疾病。对发热者或急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
——既往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前次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如过敏反应、虚脱或休克、脑炎及惊厥等),不应继续接种。
——神经系统疾病或脑病。对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婴儿痉挛、进行性脑病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和流脑疫苗。
——对活动性肺结核、心脏功能不全、急慢性肾脏病变、血液系统疾患、重症慢性疾患、严重皮肤病疾患等的患者,应暂缓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