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文化华章连篇——周王城广场上“周公平叛”浮雕局部。 | |
本期专家
徐金星:男,1942年出生,偃师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洛阳理工学院教授,多年来从事河洛文化研究,独著或合著有《洛阳五千年》、《洛阳白马寺》、《河洛通览》、《河洛文化通论》。
4月29日,记者采访了河洛文化研究专家徐金星先生,提起近年来形成的河洛文化热,徐先生很高兴。他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之脉络理得越清晰越好,宣传得越普及越好。
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洛河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
关于它的具体范围,可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这个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
为了印证这一界定,徐先生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所谓的河洛地区,即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司马迁提到的河南,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带。
但是,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直到目前学术界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达到豫东。”
如果再细致地划分,第一区内夹角洲,包括灵宝、卢氏、三门峡、陕县、渑池、新安、洛宁、栾川、嵩县、宜阳、伊川、孟津、洛阳、偃师、巩义等市县;第二区外夹角洲,包括伏牛山北麓的汝州、郏县、禹州及郑州市所辖的登封、荥阳、新密、新郑、中牟,甚至可达开封市辖区;第三区,应包括黄河北岸的晋南诸县以及河南省的济源、沁阳、温县、孟州、武陟等市县。也就是说,河洛地区东可到达开封,经郑州、洛阳、三门峡,向西可达西安。
这样一划分,我们对河洛地区的界限就更清楚了。徐先生具体分解了“河”、“洛”二字。他说,河洛的“河”首指黄河,连带指黄河中游地区,即三河。三河指河南、河东、河内,三河地区就是天下之中。河洛的“洛”,指的是洛水,也就是在我们身边流淌的洛河,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但现在看来,当年司马迁所说的河洛,绝不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这个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诸地区,包括北及晋南、冀中,西至关中,南达汉水,东到鲁西、江淮这样一个范围更广的地域——这是广义的河洛。还有狭义的河洛,地域面积则小一些。有的学者下笔果断,干脆认定河洛就是中原。
以上这些说法,对河洛地盘的大小和范围界定虽有不同,但对“洛阳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核心地区”的看法则完全一致,这说明洛阳在河洛文化中处于中心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国都、京畿之地,古代洛阳的范围要比今日的洛阳市大得多。尽管在不同时期,古代洛阳的地盘大小不完全一样,但一般说来,至少可以涵盖整个洛阳平原及周边地区。
古代所称的中国,本指洛阳一带。河南绝不同于如今河南省的概念,而是指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及周边一带地方。总之,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并率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这是洛阳赐给我们的福。
什么是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徐金星说,关于河洛文化的定义,史学界有以下界定。
其一,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
其二,河洛文化的概念,即中原文化的泛称,狭义指中原腹地伊、洛、河三川平原的远古文化。
其三,河洛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河洛文化的本质是地域文化,是产生、发展于河洛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
关于河洛文化的起迄时间,学术界已有基本认定:这一区域文化时间跨度长,其上限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其下限则一直到今天。
河洛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河洛文化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属起始期;第二阶段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大致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属成长期;第三阶段是繁盛阶段,主要是隋、唐、宋时期,属成熟期;第四阶段是衰落期,也就是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河洛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总而言之,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河洛文化树大根深,内涵极为丰富
河洛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植于河洛地区的文明土壤,生长得枝叶茂盛,其文化枝干起码有十几个。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从这一地区发掘的遗址看,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说明河洛地区史前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饲养猪、狗,从事渔猎和采集。劳动工具有石镰、石铲等,距今七八千年,说明河洛文化起始很早。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譬如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再如黄帝也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县的青要山即黄帝密都之所在。还有帝喾也曾生活在洛阳偃师境内。
三是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孟津县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当地称图河,全长约20公里,流经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从以上的河名、村名当中,可以看出河图洛书传说的深刻影响。
四是制度文化。河洛地区长期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的国家制度和都城制度,基本都在河洛地区发轫和完成。古代两次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都与都城洛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五是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河洛地区是平台和发源地。
六是史官文化及史学的建立,河洛地区也是平台和载体。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
七是文学艺术的发展,河洛地区是发祥地。《尚书》开中国散文作品之先河;《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都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
八是科学技术发明荟萃河洛地区。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夏代杜康在洛阳发明酿酒;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创制了“蔡侯纸”;魏晋发明家马均发明了龙骨水车、水转百戏。
九是河洛教育向称发达。偃师二里头夏都,有最早的“庙堂式大学”;东汉著名的洛阳太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和研究生院;东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专科艺术学校;隋代炀帝于洛阳创科举取士之制;唐代武则天首创殿试并设武举。
十是名人文化,群星璀璨。河洛地区产生的对社会历史有影响的名人有伏羲、黄帝、帝喾、大禹、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白圭、贾谊、刘秀、班超、班昭、张衡、蔡伦、王充、华佗、马钧、曹操、曹丕、曹植、司马懿、陈寿、裴秀、左思、孝文帝、隋炀帝、韩擒虎、宇文凯、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吴道子、李龟年、玄奘、神秀、一行、赵匡胤、赵普、吕蒙正、欧阳修、司马光、邵雍、二程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另外,河洛民俗文化、河洛姓氏文化、河洛园林文化、洛阳牡丹文化等都是河洛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结出的硕果。
河洛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分量重,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河洛文化虽然也是地域文化,但她明显不同于山东齐鲁文化、河北燕赵文化,也不同于山西晋文化、陕西秦文化,更不同于两湖荆楚文化、川渝巴蜀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央文化,是国都文化,具有正统性、先导性、开放性、兼容性、稳定性。简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母体文化。
河洛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辉煌大气、厚重深沉、谦淳和谐、兼容并蓄、刻苦耐劳、明达智慧、崇文重教、尊祖睦亲、爱国爱乡、团结御侮、经世致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些精神气质,实乃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近年来,我们通过宣传河洛文化,使得国内外研究者给予河洛文化以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河洛文化在文明起源中是源头,中国古代文明根在河洛。
河洛文化个性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国都文化连绵不断;第二是有多个文明源头集中于此;第三是大统一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一路走来,一路看来,中华文化是从河洛文化走向繁荣昌盛的。河洛地区是各地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形成中华文化的基石,是凝聚华夏民族的力量之源。
徐先生最后说,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对世界现代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教育、科技、宗教等方面,表现出了原创性、核心性、正统性、稳定性、扩散性,是独一无二的富有生命力的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