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画大体可以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三大种类。然而,在咱们古都洛阳,就有这么一位痴迷中国画的市民,他一不画牡丹,二不画山川,“术业有专攻”,专画老玉米,人称“河洛玉米画第一人”。
12日,记者来到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离退休办附近的“王飞艺术工作室”,仿佛置身一个“玉米的世界”——一串串颗粒饱满、金光灿烂的玉米挂在雪白的墙上,搁在堆满宣纸的案头;瞧,那里还有一嘟噜玉米,走近前仔细观看,原来是一长幅玉米画,娴熟的笔法,令一穗穗玉米充满了质感,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
被老同志们亲切地唤作“王玉米”的王飞自幼酷爱绘画,但真正涉足画界还不到10年。
大千万物,均可入画。谈起为何独钟玉米,王飞打开了“话匣子”:“本真”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创作都贵在真切。
说起来,王飞的确有一种深深的“玉米情结”,他画玉米也是源自最原始的“真”。小时候在山东青岛农村老家,广袤无垠的玉米地就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他童年的记忆,“玉米在我心中埋下了灵性的种子。来到洛阳工作后,我常常到农村采风,对玉米尤为喜爱,用相机、用写生本,收集了大量素材。有时还专门走进老乡家,买上几串玉米带回家,仔细琢磨”。
王飞认为,玉米朴实无华,还具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其质晶莹剔透如玉之润泽,其色黄灿似金之耀目,象征了丰收的喜悦,也标志着对来年的祈盼。“每当看到画室内的几串玉米,在阳光下散发出勃勃生机,我的创作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天天近距离观察玉米,再经过深入细致的探索,王飞终于创作出了独具艺术特色的玉米画作品。
他的玉米画以中国画的水墨大写意为画面的主要框架,玉米粒的细部刻画采用特殊技法,融中西画法为一体,玉米的色泽、光感和质感尤为逼真,这种效果即使运用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都难以达到。
经过近几年的国内大展,王飞的玉米画已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周永家说:“从王飞的艺术生涯中,让我更多地看到了勤奋精神的闪光。”
的确,书画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书画艺术含纳了天、地、人、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这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正体现出一种精神、品格。在儒家的文化视野中,书画之笔墨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寄托,以此为旨,体现书画家的人格理想。
寄情玉米画,王飞自然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王飞不吸烟、不喝酒,别的老伙伴有的老年病缠身,有的行动不便,但“王玉米”却天天精力充沛,一举手、一投足都像个小伙子。“能够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情,全赖这些年痴迷玉米画”。
创作玉米画,王飞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回归自然,回归原本的生活状态,用艺术体现天人合一的道理。因此,伏身案头时,在别人看来他是在画画,他自己则说是在打太极拳——一笔一画,等同一招一式,一幅画完成了,通体经络舒展,那个舒服劲儿就甭提了!
另外,探索玉米画,王飞还有一个小小心愿。
“我以玉米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并且不断地加以升华提炼,就是力求形成一个前人没有涉足的全新中国画题材。”王飞说,实践和先贤的经验告诉他,只要你认为美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入画,老鼠这样的动物,不也经常光顾齐白石大师的画面吗?黄永玉老先生曾经出过一本画册,上面画的不光有狼狗猪禽,就连蟑螂、臭虫、蚊子、苍蝇,甚至小到细菌,都被请进画册赋予了灵性。
看来,不论山水还是花鸟,画家除了要赋予其艺术语言和美学元素,还要赋予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思想情趣在里头,这样,作品才有思想和追求,也就有了艺术的生命力。
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实践,王飞的玉米画已经深受人们喜爱。王飞说,他要继续画下去,透过玉米关注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深入表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幸福生活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