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炎黄故里:华夏文明的摇篮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5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河洛文化大家谈
炎黄故里:华夏文明的摇篮
本报记者 刘保军 文/图
郑贞富在龙马古堆讲炎黄传说。
  本期专家

  郑贞富,现任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市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会副会长、市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黄河文明、洛阳古代史、河洛学及地域文化研究。他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编、合著有《孟津黄河大观》、《洛阳通史》、《洛阳五千年》、《洛阳大典》等论著。

  层层梯田里,绿油油的小麦宛如起伏的波浪,田间地头都是高大的桐树,把孟津县横水镇龙马古堆村装扮得生机盎然。

  前段时间,记者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郑贞富一起,驱车来到龙马古堆村。穿过街中的黄土路,登上西北的黄土坡,我们就到了草木繁茂、满目苍翠的平逢山主峰龙马古堆。

  郑贞富是一位历史学家,多年致力于研究炎黄文化。今年农历三月十八,一年一度祭拜炎黄二帝的祭祖大典曾在这里举行,时隔不久再次来到龙马古堆,郑贞富显得很激动。对炎黄故里这个话题,他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中华文明:

  河洛为源传四方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故里在洛阳。

  炎帝族和黄帝族起源于河洛之间,联合打败蚩尤后,黄帝在洛阳建都立国,中华文明从河洛地区产生并流传四方。

  炎帝、黄帝既是人名,也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部族名称。郑贞富说,《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炎帝两大集团,同出少典——有蟜部落,后世成为异姓通婚的不同氏族与部落,在迁徙与发展中,更成为有亲缘关系又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两大部落集团。

  “少典氏娶于有蟜氏”指少典氏被有蟜氏所娶,生炎帝、黄帝。那么,有蟜氏的活动区域就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即炎黄二帝故里。有蟜氏在何处呢?郑贞富说,蟜字从虫,乔声。《山海经·中次六经》云:“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砂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两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有蟜氏是以骄虫为图腾的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平逢山。

  从图腾信仰看,炎帝族、黄帝族是从有河氏、有洛氏两大部族演化而来。有河氏、有洛氏相互通婚或与伏羲氏通婚,形成少典氏、有蟜氏,这两个部族融合而成炎帝族、黄帝族。

  炎黄二族在洛阳平逢山形成后,炎帝以姜水为活动中心,黄帝以姬水为活动中心。郑贞富说,姜水又作强水、疆水,在今洛阳西北;姬水就是珍水,位于新安县境内,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

  平逢山主峰为什么叫龙马古堆?郑贞富说,有蟜氏的图腾是骄虫,是龙。实际上,龙就是马,即龙马。《说文解字》说“马高六尺为骄”,《周礼》言“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说“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可见,有蟜氏的图腾实际上是龙马。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载,有蟜氏又名女登,为有娲氏之女。与少典氏一样,有蟜氏实为伏義、女娲后裔,他们崇拜龙马与伏義氏一脉相承。所谓从伏義到黄帝乃至尧舜,龙马多次负图而出的历代传说,实际上反映了龙马图腾历代相沿的史实。

  龙马古堆之名古已有之。更重要的是,“古堆”二字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郑贞富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全国范围来看,凡称“古堆”之处,多有重大考古发现。如合肥烟大古堆、阜阳双古堆等。龙马古堆也不例外,著名的妯娌遗址、盐东盐址、赤河滩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郑贞富还大胆预言,不排除龙马古堆下面有重大考古发现的可能性。

  神话传说:

  七株草穗得嘉谷

  以龙马古堆为中心的洛阳西北邙山一带,除发现有大量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外,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炎黄二帝的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住在平逢山的母族首领有蟜氏生炎帝那天早上,伴随着巨大的雷声,山坡上燃起熊熊大火,人们把这个伴火而生的男孩叫“炎”。现在,龙马古堆东北山腰有一块坐山面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村民称其为炎(帝)窝。炎(帝)窝东的荒丘上有一遗址,有房三间,塑有炎帝像;炎(帝)窝北有一庙,塑有炎娘像。

  传说炎帝成年后带部族人走出平逢山,东行至瀍河之源,见其地两山夹一洼,宜渔宜猎,便定居下来。一年春天,他带着宠犬下河捕鱼,途中惊飞一双小鸟。聪明的宠犬叼起小鸟丢下的草穗送到主人面前,炎帝搓下几粒草籽尝了尝,清香可口,便产生了播种的想法。可惜草穗上籽粒已尽,他便随宠犬来到小鸟啄食的地方,用木棍剜土,将地上散落的种子埋起来。夏去秋来,炎帝及其部族在瀍河边收获了7株草穗,取名为谷,因其味香爽口,又称为嘉谷。这得嘉谷之地系炎帝的都城,后人称之为谷城,孟津谷城由此得名。人们根据炎帝尝草得谷的功德和他出生时的情状,尊他为火德王、烈山氏、神农氏、赫苏氏、炎帝。小浪底镇黄鹿山有“百庙”,传说就是为纪念炎帝尝百草、播五谷而建。

  清康熙《孟津县志·沿革考》也有记载:“(孟津)上古为赫苏氏(神农氏)之都……赫苏氏为赫胥……赫苏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孟津瀍河两岸及其毗邻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这里土层深厚,土质极佳,且有浇灌之利。其中谷城的澄金坪犹为神奇,此处种谷旱涝保收,且粒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远古时代,这里无疑是极为理想的农耕和定居之地。

  最初,炎帝都城范围较小,各部族间相互侵扰,战争不断。后来,他率领部族砌墙自卫,都城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西官庄村是谷城西关,东官庄村是谷城东关,两地相距8里。

  炎帝庙遗址东崖壁上有白龙洞。传说蚩尤部落进攻炎帝部族时,黄帝令子昌意骑白龙马与蚩尤打仗失利,白龙马跑入洞中, 白龙洞由此得名。后来黄帝与炎帝联合,东西夹击蚩尤于横水望神庙洼,将蚩尤打败。炎黄二帝乘胜追击蚩尤至黄河边,杀了蚩尤部族许多士兵,血流遍地,把山也染红了,红崖山由此得名。

  凤凰山位于龙马古堆西北10里,山顶有祭天台,相传为炎黄二帝打败蚩尤后举行庆功大会、祭祀天神的遗址。

  “天下共主”:

  统领“万国”都洛阳

  炎帝、黄帝的活动中心是洛阳,这里是黄帝统一天下前的根据地,也是他统一天下后的国都。

  《吕氏春秋·季夏季》曰:“中央土:中日戊己,其帝黄帝。”《淮南子·天文训》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所谓中央之土,就是土中,即洛阳,古时洛阳被称为“天下之中”。不少古典文献更明确记载黄帝建都洛阳,如《魏书·东阳王丕传》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统一天下前,都涿鹿,既统一天下,亦都河南。”可以断言,黄帝曾都洛水下游的涿鹿,又稍作西迁,都于洛阳。

  黄帝的都城称为密都,《山海经·中次三经》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这里的帝即黄帝。为什么称密都呢?郑贞富解释说,密就是蜜,即蜜蜂。清《河南府志·山川》记载,青要山就是洛阳西北的南石山,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记平逢山属于一个山系,因此密都就是“蜂蜜之庐”,这里是有蟜氏之墟,也是炎黄二帝故里和黄帝建都立国之处。

  青要山之西有荆紫山,古称荆山,是黄帝铸鼎之处。《史记·封禅书》称:“黄帝死,葬桥山。”桥山有多处,但哪里是黄帝所葬之桥山呢?经考证,许多桥山是后世附会。郑贞富说,桥山实为“有蟜氏之山,即洛阳西北之平逢山”。

  黄帝所建的国家是酋邦王国联盟,由“万国”组成。黄帝是天下共主,是号令各国的最高元首兼天帝的化身。《史记·五帝本纪》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他对不听号令者进行征伐,平服后即撤兵离去,又开山修路,尽可能促进部落间的交往。

  对应考古学文化,炎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黄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炎黄二帝时期即仰韶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从仰韶文化的遗址遗存可以看出,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进入较为繁荣的农耕定居时期。

  在洛阳发现的3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村落邑居遗址,部分面积很大,分区合理,功能齐全。孟津妯娌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正处于炎黄二帝故里平逢山。该遗址由居住区、仓窖区、墓葬区和制作石器的工场组成。居住区位于遗址北半部,共发掘出房基15座。居住区西南有一条深4米的壕沟,呈西北东南走向。壕沟之西有50多个灰坑,但不见房基,为仓窖区。在仓窖区南部有一处加工石器的工场。仓窖区之南是墓葬区,共清理出墓葬56座,从墓葬类型看,有明显的阶级差别,且以男性墓穴居尊。这种聚落布局在洛阳仰韶文化遗址中不是个案,这说明仰韶时期是等级分明的父权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

  近年来,关于炎黄文化遗址之争不断出现。有人不免要问:炎黄遗址这么多,究竟哪个是真的?洛阳的炎黄故里与新郑的黄帝故里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郑贞富赞同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维华的观点。

  张维华在平逢山祭祖大典上说:“关于炎黄故里多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是因为炎黄二帝不单指炎帝和黄帝,还泛指一脉相传的多代帝位,上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空。二是因为古代先民流动性较大,凡有炎黄活动传说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炎黄某一帝位在那里生活过,关键是传说与古文献对照核实能站得住,大家信服就行。洛阳是炎黄二帝活动和生活的核心区,关于孟津龙马古堆就是平逢山主峰的说法,有充分的史料证据,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