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宪明(资料照片) |
|
《大国医》剧照 | |
记者
李喆 通讯员 丁娟
孟宪明是骑着一辆略显破旧的28自行车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解释道:我坚持骑车多年了,还是这种方式比较环保。
对于某种信念的执著,也同样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赤脚医生云鹤鸣之所以敢称作“国医”,就因为她对“关怀弱者”这一医德的孜孜以求。
好剧本源于好故事
谈起这次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合作,孟宪明表示《大国医》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非常顺利的状态。2004年秋天,他从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手中接过这一题材。“我家里有不少人是赤脚医生,我从小对中医就很熟悉。所以,我连想都没想就接下了创作任务。”
孟宪明表示,他非常喜欢中医这一题材。他认为中医里有很多民间文化的精髓:“比如说,中医里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这实际上是哲学民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正骨医院并没有给孟宪明限定创作范围和内容,这让他有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孟宪明仔细阅读有关材料并到平乐实地采访后,选择了高云峰作为小说主角的原型:“这样选择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高云峰是郭氏正骨前几代传人中唯一的女性,其身份和做法可以使剧情产生很多冲突;其二,高云峰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苦难与血泪交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国医’的特性可以通过民族命运的起伏很好地表现出来。”
很多演职人员在拍摄过程中都提到被剧本感动的经历。对此,孟宪明表示,在当年的采访中,他曾多次被高云峰以及洛阳正骨的传奇故事所感动:“只有你自己被感动时,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别人。”
“关怀弱者”是医德之本
孟宪明创作《大国医》用了3年时间。他觉得,一个好剧本没有长时间的打磨,很难成为精品。
孟宪明表示,自己创作《大国医》的核心理念是“关怀弱者”,这与他从事儿童文学和民俗文学创作有关。他认为,中医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内涵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高尚的医德。《大国医》极力弘扬的医德,就是让天下人都看得起病:“对于有钱人来说,看病从来就不是问题;对老百姓来说,能否看得起病是关乎性命的大问题,让这些人感受到中医所提倡的仁爱,是医德最核心的内容。”
之前,很多人都对郭家看病收礼不收钱的做法产生过疑问。一些人甚至觉得,收礼不过是一种变相收费,所谓郭家“免费治病”只是一个骗人的幌子。孟宪明觉得,自己的作品给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解答:“看病收礼,不过是维持生计的手段;看病不收费,则让很多没有钱的老百姓看得起病。这种做法,不能单纯从经济利益来考虑,而要从道德的层面来看,实际上是郭家关怀弱者的一种直接表现。”孟宪明说,剧本完成后,郭维淮曾因此向他表示感谢,称他“解决了郭家这么多年来都没能想透的问题”。
要借助文化讲故事
近年来,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行业剧越来越多,不少行业剧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化意义和欣赏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真实又好看。
孟宪明认为,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想要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作者就必须借助文化的帮助。他举例说,《大国医》中的马利奇和五犬一郎,一个是文化侵略者,一个是武装侵略者,但到最后两个人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崇拜者。没有人看到这里会觉得不自然,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作家不从这样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就很难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
在《大国医》中,孟宪明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民俗。他表示,由于剧作面对的是全国的受众,他在作品中大量撷取了最能表现河南厚重、朴实民风的民俗,而对原本过于繁琐的礼仪等进行了适度“简化”。此外,他摒弃了一些较难懂的豫西方言词语,主要运用“咋”和“啥”这两个词来表现中原口音特点,同样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他认为,如果《大国医》获得成功,厚重的中原文化就是这成功最坚实的基础。
期盼与洛阳再次牵手
“其实,洛阳有很多好故事可以讲,正骨术只是其中一个。”孟宪明表示,《大国医》对于洛阳来说,应当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洛阳应该多利用电影或电视文艺作品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他希望在这方面能再次与洛阳合作。
孟宪明说,他曾与洛阳的一些朋友进行过交流,也听到不少有趣的传说。比如龙门,他曾考虑,能否就龙门和武则天之间的故事创作一个剧本。他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洛阳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卢舍那大佛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很多外国学者都慕名前来,而目前有关这尊佛像的文艺作品还是空白。如果能利用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不但会受到文艺、历史、考古等学界的关注,而且对宣传龙门也将大有好处。”
孟宪明认为,河洛地区有着丰富的故事宝藏。研习民俗的他,之前曾多次到洛阳调查,发现洛阳民间散落着大量可以改编成剧作的故事:“这些故事比正史更容易为老百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受到普通电视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