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战友,喜相逢。 |
|
6日12时许,在洛阳网友“失败的匈奴”等人的热心牵线下,昔日中国远征军军人、宜阳的韩勇敬老先生与留缅的中国远征军洛阳老兵王之平老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后喜相逢。
虽然两位老人来自不同的作战团,甚至未曾谋面,但他们隶属于同一支从印度出发的中国远征军;在异域他乡,有着同一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经历;在风烛残年,有着同一份渴盼:见一见昔日的中国远征军战友……
盼相见,韩老先生热泪滚
今年92岁的韩勇敬老人,现在是宜阳县高村乡宋屋村的普通农民,昔日,他是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军械保养营的一名排长,主要负责将从前线送来的破损枪炮进行维修。1944年年初,韩勇敬老人所在的营遭到日军突袭,他组织战友反击,不幸被弹片击中左侧颅骨,后经战友辗转运送抢救,医生及时从其颅内将弹片取出,保住了他的性命。
1949年,由于种种原因,韩勇敬和一部分战友从缅甸各自返回了家乡。回家后,他虽然经常给子女们讲述那场发生在滇缅的惨烈战争,讲述身边战友的故事,却再未曾见过一个战友。如今他已五世同堂,日渐衰老,但无论作息时间、被子叠法还是走路姿势,仍留存着那段经历的印记——内务整齐利索,走路昂首挺胸。
据韩勇敬老人的长孙韩群芳介绍,4日下午,他接到洛阳网友的电话,称有位昔日的远征军战士想和他爷爷见面,他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这些年,爷爷一看到电视上的战争画面就会感叹:“我的命是战友们救的,啥时能见见他们啊!”
5日7时许,韩群芳来到爷爷的住处,嘴贴在爷爷耳朵边大声喊道:“爷爷,有个远征军的战友想要见你。”他话音刚落,爷爷身体微微一颤,便望着他发愣。
在韩群芳重复一遍后,老人手连拍着椅子扶手,喊道:“好!好!我啥时能见到?”眼泪从眼角流出。
5日那一天,老人做了两件事:专门从衣柜里挑选了一身比较新的衣服;让韩群芳拿出一本记载有中国远征军事迹的书,在他耳边念,让他尽量回忆起更多往事……
喜相逢,此时无声胜有声
6日11时许,洛阳热心网友驱车至宜阳,将韩勇敬老人和陪同的韩群芳接至事先定好的金业路一饭店。老人刚下车,七八名网友就拉开了“昔日共赴国难
今日战友喜逢”的条幅,全国拥军模范、“兵妈妈”乔文娟和网友一道送上鲜花,向这位老军人表达敬意。
韩群芳说,老人再三催促他尽早赶往洛阳,怕耽误与战友见面。一路上,老人不停地问:“到哪里了?还有多大时候到洛阳?”
在等候另一群网友将王之平老人从孟津接来时,网友们安排韩勇敬老人坐在室内沙发上休息,可韩勇敬老人却执意坐到了靠近饭店大门的椅子上,嘴里念叨着:“我想快点儿见到他(王之平),没准儿我们还认识。”
11时50分,看到网友们突然拥向停在饭店门前的一辆轿车,韩勇敬老人猛然站了起来,他挺了挺身板,昂首阔步向门外走去,要不是长孙急忙搀扶,他险些一脚踏空。
被网友们簇拥着的王之平老人头扭来扭去,眼睛在人群中搜寻着什么。当韩勇敬老人走到距他一米多远时,王之平老人目不转睛地看着满头白发、步履和他一样有些蹒跚的战友,热泪顿时滴落在衣衫上……
当两位老人的目光“相逢”时,王之平老人伸出右手,快步向韩勇敬老人走了过去,两只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一时间谁都没能说出一句话,只有彼此握着的手在狠狠抖动。他们都睁大了眼睛,想把对方看得清楚一些,更清楚一些……
终于,王之平老人激动地问韩勇敬老人:“你去过印度没?”“去过!”“你去过缅甸没?”“去过!”简单的两句话,让两位老人的手握得更紧,他俩互相搀扶着一同走进饭店。
网友们为庆贺两位老人相聚专门安排了洛阳水席。席间,战时不曾谋面的两位老人,不时感叹着昔日远征军在云南、缅甸经历的一场场恶战,互相打听着一些“兄弟”的名字。
忆历史,年轻一代不能忘
14时许,“兵妈妈”乔文娟和网友们带着两位老人前往洛浦公园游玩,途中,网友们又依老人意愿带他们前往“洛八办”参观。
王之平老人的大儿子、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副会长王玉顺说,此次洛阳之行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情,将永生难忘。虽然此行是一次民间交流,但是已经为促进中缅友谊写上了浓重的一笔,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留缅老军人回家探亲。
网友“失败的匈奴”说,作为年轻一代,更应该去认真了解那段历史,更应该记得、尊敬那些面对外敌曾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