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
|
宜阳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也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寓居地。元好问避乱三乡长达三年,写下许多丧乱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位鲜卑族皇家后裔,来此避乱之事正史记载寥寥,实有遗珠之憾……
在宜阳采访期间,意外得知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避乱三乡,回来查阅正史,却仅有其“逃难河南并在豫西定居”一句,于是不得不重返三乡,寻觅诗人当年辗转流离之足迹。
金元时期社会动乱,元好问生不逢时
把元好问和金朝联系在一起,是我不乐意的事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自从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唱响神州大地后,我便对金人南侵有着切肤之痛,总觉得这个元好问,不应属于金朝,他在金朝太委屈!
但元好问却不这样想。他甚至在元朝灭掉金朝后,怀念金朝,从此不仕,他到底为了什么?难道这个模糊在历史烟尘里的金朝,有着超乎寻常的魅力?难道我们在评价金朝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金朝,是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建国之后,先灭辽国,继灭北宋,进而占据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迫使南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隅。别以为这个没有给你留下多少印象的金朝很短命,其雄峙北半部中国长达120年之久,直到公元1234年,才被新兴的元朝所灭。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其祖上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至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元好问落户汝州,寓居宜阳,汴梁应试,南阳做官,与中原很有缘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过继给他的二叔元格(时任县令)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最终被元朝所灭。在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有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经历。
20岁前,他生活得还不错,随元格辗转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的县衙,一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了公子哥儿爱喝酒的癖好。他很早就显露出文学天赋,8岁会作诗,有“神童”之誉。16岁那年,他赴并州(太原旧称)赶考,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那人正在捕杀一只雁,另一只雁看到同伴被杀,当即悲鸣不已,元好问以为它会逃跑,但这只雁哀鸣一阵之后,突然径直投地而死。
看到这种场面,元好问非常震惊,便把这只殉情雁葬在汾河边上,堆起一个小丘,立下一小块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篇传世佳作:“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邱)处。”
20岁前,元好问雄心勃勃,准备为朝廷做事,建功立业
上面这件事,透露给我们几个信息:第一,元好问是情感真挚之人,看到大雁被捕杀,情难自禁,立碑填词,自是性情中人,这类人一般能成诗人,但难成政治家,所以他一生官职不高,写的诗词有真情实感,成为金朝最伟大的文学家。第二,此人的才华不在李白杜甫之下,当场即兴,佳作立成,写出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好句子,到今天我们还在引用。第三,词的下阕,设语铿锵,意境悲壮,“狂歌痛饮” 之句,说明不到20岁的元好问,已经很爱饮酒了。
同一时期,元好问还写了《并州少年行》,抒发壮志,彰显了豪迈奔放的性格特征:“北风动地起,天际浮云多。登高一长啸,六龙忽蹉跎。我欲横江斗蛟鼍,万弩迸射阳侯波。或当大猎燕赵间,黄熊朱豹皆遮罗!”后面还有十几句,大意是说作为男儿,当跃马疆场,建功立业。“归来明堂见天子,黄金横带冠峨峨。人生只作张骞傅介子,远胜僵死空山阿。君不见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泪滂沱!”从中可以看出,20岁前,元好问雄心勃勃,准备为朝廷做事,建功立业,常常“登高长啸”,自视甚高,但正在走下坡路的金朝,没有给他机会。弱冠之后,元好问多次科场受挫,又遭遇战祸和家破人亡之祸,由山西逃到河南,在宜阳避乱,备尝艰辛。
公元1214年,蒙古军攻克元好问的家乡忻县县城,死者十万余众,他的哥哥元好古遇害。金王朝为了避敌,南渡黄河,迁都汴京,从此兵连祸结,内外交困,一蹶不振。公元1216年夏,蒙古军又围太原,风声鹤唳之中,27岁的元好问护着母亲和妻儿,带着心爱的藏书,千里风尘,流亡到河南福昌县(宜阳县)三乡。
当时,南下避乱的流民很多,扶老携幼,一路艰辛,青年诗人目睹人民颠沛流离,悲愤难平,所以他在三乡写的诗,流露出对战争的憎恨。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烽火苦教乡信断,砧声偏与客心期”,又在另一首诗里写道“南州剩有还乡伴,戎马何时道路清” ,思乡之苦已经很明显了。
三乡的好山水,不但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还疏解了诗人的愁绪,诗人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进行文艺创作
表面看,元好问到宜阳避难,是他最不乐意的事情,但实事求是地说,他在三乡避乱的这段时间,倒是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
三乡,风景秀美,民风淳厚,自古名胜多,历史积淀深,这些都给了诗人丰厚的文化营养。所以元好问的三乡诗中,不乏讴歌自然美景和表现闲情逸致的作品——“梦寐沧洲烂漫游,西风安得钓鱼舟?薄云楼阁犹烘暑,细雨林塘已带秋。尖新秋意晚晴中,六尺筇枝满袖风。 草合断桥通暗绿,竹摇残照漏疏红”。你看,他有时在河滨漫步,有时到水上垂钓,竹林观霞,楼阁赏秋,如诗如画的宜阳山水,不但安置了诗人之身,还温暖了诗人之心。
宜阳文人考证,元好问当年的居住地,就在洛水北岸,河对面是女几山(今花果山),诗人得空,便前往游赏,用诗记下自己的感受,缓解战乱带来的痛苦。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元好问看到美丽的宜阳山水,虽然也知道“干戈正飘忽” ,但由于这里很安静,所以就“不用苦思家”了 。
元好问寓居三乡这段时间,正是他得以静心读书和进行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这里交结文友、切磋学问,与著名诗人辛愿、魏邦彦、刘昂霄诗歌应答,真可谓野居女几山下,徜徉洛水之滨,过着“黄菊有情留小饮,青灯无语伴微吟”的生活。他还和这些朋友们带着酒,雅集于三乡光武庙,写下了《秋日载酒光武庙》一诗。其中“美酒良辰邂逅同,赤眉城北汉王宫。百年星斗归天上,万古旌旗在眼中”四句,印证了汉山之巅的光武庙,正是刘秀的纪念碑、赤眉的覆亡地,同时也说明光武庙在金代就是旅游胜地了。三乡的好山水,不但激发了诗人的激情,还疏解了诗人的愁绪,使他在这里能够静下心来搞学问。
我们知道,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是当时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他不仅是多产的诗人,还是涉猎广泛的文学批评家,其成就遍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写于三乡的《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以诗的形式,将汉魏以来直至北宋的主要诗家,作了概括性的评述。从这些评论看,元好问推崇的是刚健雄壮的建安诗风,认为“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曹刘指建安诗人曹植和刘祯。而对那些描摹儿女之情的诗人,元好问往往采取贬抑的态度,曾公开批评张华、李商隐诗意缠绵,缺少英雄气,过多儿女情——这说明他不在酸文人之列,而是文人带刀型。
寓居三乡的3年中,元好问写下大量反映社会动乱、抒发忧国情怀的诗词,他的《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一词,第一句写洛阳景物,第二句写人生况味,接下来激情难禁,写不尽的人生苦恼,道不完的男儿豪情:“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我常感激这些古代诗人,不论他貂裘轻车来赴任,还是落魄流浪来寓居,只要到了一个地方,就要用诗词把这个地方的风物描写下来,流传后世。实际上,他们是另类的地方志工作人员,义务为游历之地搞了免费宣传。元好问也是这样,没有白喝宜阳的水,在他的诗词中,把三乡方圆几十里的风物都写了个遍,诗词题目中常常出现洛阳、孟津、济源、南阳这些字眼。表面看他是来避乱的,实际上他是来记录的,记录了宜阳当时的文化和历史。
元好问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他把国丧和战乱化为诗史,被称为“丧乱诗”的代表人物。但他在宜阳避乱这段时间所写的丧乱诗,尽管文学成就很高,但却常常为评论家所忽视,研讨三乡诗的论文很少,即使宜阳人对此也不甚了解,这是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