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60周年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看清了城楼上的毛主席
土改,地覆天翻的农村巨变
真情义卖暖学子 爱心汇聚筑希望
建国时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我看清了城楼上的毛主席
记者 戚帅华 文/图
  宋奎武初到新华社留影。
  如果您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亲历者,或者您对那天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或者您对当时的感受仍刻骨铭心,不管您当年是干部、军人、工人还是农民、学生,请拨打66778866,也可与记者邓德洪(13592064652)、杨海彤(13937910778)联系。

  讲述人:宋奎武(离休干部)

  年龄:78岁

  采访地点:周山西路六三二厂家属院

  

  1949年10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自豪的一天。

  我的老家在洛宁县。1948年10月,17岁的我随母亲到洛阳求学,就读于当时的洛阳联合中学。不久,学校领导向我们宣布了一个消息:新华社要吸收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号召大家报名。我欣然报名,并顺利通过了考核。一个月后,我和其他27名同学一起来到了石家庄附近的平山县,即当时的新华社总部。

  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被分到了新华社中文译电科,成为一名译电员,负责把电报由中文译成阿拉伯数字,然后送往电台。1949年7月,新华社总部迁至北京,我也开始了在北京的工作。

  1949年9月,我们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消息传到新华社后,大家都激动不已,领导召开专门会议,讲解具体注意事项:10月1日清晨6点半集合,7点出发,8点准时入场,每个人都要带上干粮。

  9月30日那一夜,我激动得几乎没睡。

  10月1日6点,我迫不及待地起床穿上新衣服,精神抖擞地和大家一起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金水桥下正中央的位置。

  当天,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上面挂着红色条幅“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8个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在城楼边的石栏上,8面红旗迎风招展,喜气洋洋。

  金水桥在天安门城楼的正对面,我们的位置距离城楼不足百米。坐在马扎上,我激动万分。

  不一会儿,天安门广场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有城市居民。一时间红旗飘飘,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下午2点多钟,广播喇叭里传来声音:“毛主席、各级领导及民主人士已陆续走向天安门城楼。”全场几十万双眼睛齐刷刷地投向天安门,只见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沿天安门城楼两侧的梯道缓缓拾级而上。当毛主席快要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军乐队高奏《东方红》,顿时天安门广场欢声雷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不绝于耳。

  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离毛主席竟如此近,能清楚地看到城楼上毛主席的仪容和高大身影,心里激动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洪亮的声音让全场沸腾起来,欢呼声、锣鼓声震耳欲聋。此时此刻,幸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阅兵式开始了,毛主席向大家招手致意,人们群情激昂,不停欢呼着。我的嗓子喊哑了,手拍麻了,但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此时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亮了。漂亮的灯笼映红了天安门广场,再次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新华社的队伍退场时,我们陆续走过金水桥,来到天安门城楼下。此时,毛主席洪钟般的声音传了过来:“新华社的同志们万岁!” 大家沸腾了!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疯狂地雀跃着、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震撼天宇。

  当晚,我赶回办公室,用最快的速度把当天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新闻译成电码,通过电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播送到全世界。

  光阴荏苒,快过去60年了,很多经历皆已淡去,唯独开国大典的盛况仍历历在目,回忆起来让我依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