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400万~60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腹泻作为全球的一种常见疾病,始终居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前三名,尤其是12岁以下儿童的腹泻问题,已成为感染、消化和儿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儿童腹泻病研究和临床管理新进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进行了探讨,将有效推进儿童腹泻病的防治,维护儿童生命安全。
那么,在当前腹泻病高发的季节,我们应如何有效预防各类疾病引起的腹泻呢?”
儿童腹泻 补锌是关键
据市疾控中心一位流行病学专家介绍,《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制定,该共识指出儿童腹泻治疗原则为尽早口服低渗补液,并进行补锌治疗。
因为,腹泻的主要危险是脱水和营养不良,应尽早补液防止脱水,且腹泻时锌大量丢失和吸收减少,锌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素,所以补锌对患儿恢复健康和保持儿童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儿童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腹泻更易发生胃肠黏膜损伤,应及早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并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及早恢复肠道功能。
当前,导致儿童腹泻病的主要有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肠道传染病。
感染性腹泻 凶险头一号
据涧西区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感染性腹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特指除了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丙类传染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贫困地区,导致每年500万名儿童死亡。我国卫生部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每人,5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为1.9次每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儿童达到3亿人次。
感染性腹泻在临床上分为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感染性腹泻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行为或有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者,到不发达地区旅游者均易感染。
细菌性痢疾 预防很重要
涧西区疾控中心负责人说,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样大便等。其中,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病情凶险,菌痢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而细菌性痢疾由志贺氏菌属引起, 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据1994年~1997年的监测资料表明,我国年报告病例在60万~85万,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该疾病通过食物、水、粪便以及被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因此, 应加强水源、饮食、环境卫生,采取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不喝生水、食品做熟后再吃、慎食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再吃、饭菜要做到生熟分开。
肠道传染病 集中暴发多
河科大一附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岳峰说,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肠道传染病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或家庭聚餐中引起暴发和流行,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其主要传播方式为经水传播、食物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昆虫传播。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细菌在人体内大量地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健康人不注意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密切接触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临床一系列症状,同时又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