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新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经适房”不能因腐败取消了事
“全民慈善”,小心变相逼捐
广告
发布事故原因 
不能张嘴就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Focus 热点纵论
“全民慈善”,小心变相逼捐
叶 扩/文 焦海洋/图
  【新闻背景】 近日,河南省荥阳市出台措施,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京华时报》8月11日)

  报道称,“全民参与慈善活动”最开始是由荥阳市慈善总会发出的倡议,这本算是很好的初衷,但倡议很快变成了荥阳市委、市政府的红头文件。然而,就从此时起,“全民慈善”有点变味了。

  说它变味是因为,公权对本不应介入的领域介入过深,甚至有成为强权政治的附属产物和路径依赖的可能,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直观地显示“领导高度重视”,并能在公权力的高压下,使“慈善城市”成为一种城市个性,但是,看看荥阳市的做法就不难发现,它并未摆脱政治运动的思维,比如仍旧是“领导小组”,比如仍旧是“红头文件”。

  所以,在如此浓郁的公权色彩之下,难免会使“全民慈善”变味扭曲,以至于动用行政权力强行摊派捐款,全民攀比捐资,并演化为变相逼捐运动,以金钱衡量道德,无疑会使善因结出了恶果。此前,山东威海等地搞的强行募捐运动,就是前车之鉴。

  慈善事业是需要持久的善心和宽裕的财力去支持的,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急风骤雨般的“政治任务”就能做好的。值得商榷的是,荥阳市的“全民慈善”方向,从慈善总会这一民间机构主持,进而转向由政府主导,是否有些公权越位,或是失职掩盖的意味?按说,地方慈善事业不发达,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救济机制的缺失和城市管理的失职,公共财政的阳光难以关照这些贫弱者,因而地方政府才顺手将救济的责任推向社会,结果使得名为“全民慈善”实为变相逼捐的运动,成为公共财政缺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由此,我们应对“全民慈善”的公权膨胀、牺牲和侵害民众权利的行为,保持必要的警惕,即使它的意图有多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