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称:北魏石翁仲
年 代:北魏
尺 寸:高314厘米
收藏单位:洛阳关林管理处 | |
“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这是乾隆皇帝写给一名翰林的打油诗,这个翰林,错把“翁仲”当做“仲翁”了。
相传,有一天,乾隆皇帝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乾隆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众翰林这是什么物件,一翰林答“石人叫仲翁”。乾隆大笑,随即写下这首打油诗,他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这名把“翁仲”当作“仲翁”的翰林。当然,这名翰林因在皇帝面前出错被罚,只好到江南去做通判了。
撇下乾隆皇帝的传说不提,但说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神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
从那时候起,后人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就称为“翁仲”了。
洛阳关林管理处院内的石刻艺术馆,现馆藏有数尊石翁仲,造型各异,雕刻制作工艺精美。其中一尊石像高314厘米,发掘于北魏静陵,据说是国内目前考古发现的最高的石翁仲。
这尊石翁仲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大威武,身材比例适当,姿态端庄有力,有威武之风,身上衣纹刻画比例亦简洁流畅,充分体现出早期石刻艺术雕刻手法追求概括洗练之特色。该翁仲笼冠,夹领,短襦,裙服,双手按剑,目视前方,立于长方形石座上。
主持当年石翁仲发掘的洛阳考古专家黄明兰介绍说,这尊石像的出土地点在邙山上高约15米、直径约30米的一大冢南,1976年冬,正在市郊邙山乡上平整土地的寨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它。据文献记载,此冢可能是北魏孝庄帝的静陵。翁仲当时身首分离,后被专家修复复原。按照我国古代陵墓石刻排列定制,该石翁仲应是大冢前守护的官员,与同时出土的残石翁仲为左右对称分布。
洛阳关林管理处副研究员吴建华介绍说,北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说汉话、着汉服、与汉人通婚、死葬洛阳的“汉化政策”。汉化政策加快了鲜卑族文明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是这个时期的两个时代特征:一是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二是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华传统艺术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该翁仲的人物形象、衣着服饰、雕刻手法,与龙门北魏宾阳中洞礼佛图上的侍卫像以及北魏墓葬出土的侍卫佣几乎完全一样。
石翁仲多见于东汉、唐、宋时期,而洛阳关林馆藏的北魏石翁仲全国只此一件,填补了北魏时期墓前神道石刻的空白,是研究北魏神道石刻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北魏汉化政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