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所作的“中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调查结果显示,四部名著全部阅读过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7.7%,也就是说,有超过七成的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阅读名著,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市45中芳荪文学社的社员大多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近日,记者辗转找到几位社员,询问他们对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
高利君(初一):我对《西游记》情有独钟。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令我流连忘返。后来读原著,我又有了新的领悟,除了为唐僧师徒不惧千难万险的精神所折服,更佩服作者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蔺婷婷(初二):没读《水浒》之前,听别人说这是一部描写行侠仗义的武侠小说,可读完之后,我对它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可歌可泣。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付咏薇(初二):四大古典名著犹如中国文学的“圣经”,阅读时特别需要耐心。读《西游记》和《水浒传》,觉得精彩、刺激;读《三国演义》,感觉在古战场上走了一遭;读《红楼梦》,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黄莹珂(初三):四大古典名著里,我读得最多的是《三国演义》。翻开书页,千军万马奔腾厮杀的恢宏画面跃然纸上,“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些故事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阅读四大名著,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呢?市45中语文教师贾少阳认为原因有几方面:
一是升学压力大。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高分是学生的主要目标,因此学生每天要做大量的习题,无暇阅读名著。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将思维禁锢在“以教科大纲为主”的模式上,即使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往往也是以“提升语文成绩”和“提高写作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而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大多是专业学习用书或科普读物。如此功利性的阅读使名著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阅读带来的乐趣也就消失殆尽。
二是阅读环境不佳。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影视剧的热播,都市青少年越来越习惯于“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阅读。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大多数家长在工作之余很少读书,经常以休闲娱乐来放松身心,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双重忽略,造成了孩子阅读氛围的缺失。
三是兴趣的支配。据上海《文汇报》去年对全国一万名初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西游记》因其语言活泼、情节有趣受到学生的喜爱;而《红楼梦》受小说情节和内容的限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
另外,学校图书馆设施不健全,教师对学生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不恰当等原因,也使得青少年离名著越来越远。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就开展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大家熟知的“百家讲坛”,也是在利用电视传播的方式,唤起全社会关注和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贾少阳说,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在享受中学会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比如,给孩子念一些有趣的章节,引导孩子想象下面将发生什么事,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慢慢地将“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购买名著,或是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名著。有的孩子读书时容易走马观花,过后即忘,教师可以教给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把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或是借助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等,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行“读后感班会”,让学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或是将精彩的读书笔记公之于众。
最后,学校和家长也要适时鼓励孩子。面对厚重的书籍,孩子很容易打退堂鼓。因此当阅读告一段落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些与书籍内容有关的话题,比如某个人物或是某个事件等。教师则可以通过举办阅读竞赛等形式,随时掌握阅读进度,督促学生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