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前不久,贵州省贵阳市政府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式上岗,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对此,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009人参加),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仿效贵阳市政府也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64.5%的人认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表明政府对民意的重视。(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实早已建立。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加大,新闻发言人制度也随之发展,各级政府大多都设置了新闻发言人,作为自己的喉舌,传达政府声音,公开政务信息。
既然如此,在调查中为何还有八成的网友希望所在地另外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现有的非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二是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确能够顺应公众的“知情诉求”,弥补现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毫无疑问,第一种情况的确客观存在。在不少地方,新闻发言人发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的问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就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首先必须是“发言人”,至于是否有“网络”的修饰语,不过是发言的渠道和载体有区别罢了。
网络不是灵丹妙药,现实中的痼疾,不可能说加上一个“网络”的限定语就可以药到病除。发言人是现实政治生态的真实反映,既然非网络发言人存在那么多的弊病,那么网络发言人本身也同样存在,因为发言人的制度规则不分网上网下都一样,指望网络发言人能够解决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如同寄希望于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荒唐可笑。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八成网友希望所在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与其说是网友在热捧网络新闻发言人,不如说是网友在借助网络这一更为便捷的平台来表达自己更深层次的诉求。网络正在扮演着公共舆论平台的角色,网友追捧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过是寄希望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弱势,能够借助网络这一技术性手段得到匡扶,并期望以自己表达的便捷来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
归根结底,公众真正希望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政府信息公开。否则,一个空洞的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过是一个空洞的非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网络山寨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