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大业》海报。 |
|
一部要展现国共谈判直至新中国成立那段波澜壮阔的史实的电影,一部云集华语电影界精英的电影,一部要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电影——这样的制作出发点,这样的阵容和雄心,真不知道观影者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审视它。
我一直是一个很挑剔的观众,甚至对所谓“主旋律”影片有一种排斥心理。我担心这部影片成了记录历史事件的流水账,也害怕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又被架空成一个个毫无血肉之感的神了。然而《建国大业》让我们看到,编导者在试图排除万难,把那些曾经树立了丰功伟绩的领袖们描绘成人,描绘成一个个能够被观众触及到的鲜活形象。
“不要万岁”,这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空洞的神的差别,或者说是一个领导人物和符号化的伟人之间的区别。如果说毛泽东在修改宣言时笑谈要抹掉“万岁”两个字时,还可以当作是一种伟人的作派,但是当民主协商会议召开时,毛泽东在一番慷慨的豪言之后,语气平淡地说出三个“万岁”,此时的他则更像是一个刻意抹去个人的伟大而期望回归平实的领导者。而在阅兵之时,站在检阅车上聆听着众人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我们能看到毛泽东脸上复杂的表情,更能体会到这种复杂中所夹杂着的感动,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的得意与自豪。
在电影中,毛泽东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终于都走下了神坛,用他们的一言一行,用他们的情感而并非是口号与宣言来感动我们。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周恩来等人庆祝时醉酒高唱国际歌的桥段,可谓编导者在全片当中的一个神来之笔。谁说领袖都是坚硬如铁的雕塑般的人物,他们也会高兴、失落甚至气急败坏,他们也会用烟卷排解忧愁,也会用酒精表达喜悦——这才是一群真正具有革命理想主义热情和激情的领导者。 (晓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