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5版:新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总理纠错咋成“媒体报道不实”
官员行为底线比个性更重要
《新闻时评》 欢迎投稿
广告
医生走穴合法 
需防范医疗风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9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Focus 热点纵论
官员行为底线比个性更重要
肖 擎
  “随着中国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官员的言行风格经历了从拘谨到开放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此概括。各种场合,官员讲话不再照本宣科,见到媒体不再躲躲闪闪,甚至主动递上名片。这种变化上至“庙堂之高”,下至“封疆大员”,从枯燥的大多数变成一个“人”。

  我们无法求证“个性官员”这一名词从何时起被使用,近年,确有越来越多极富个性色彩的政坛官员进入人们的视线。李金华、李毅中、潘岳、张保庆、仇和、吕日周、李仲彬……不论他们身在何位,做出怎样的举止,尽管也曾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他们大多受到赞赏和好评,鲜明的施政风格,雷厉风行的作为,标志不一样的政治风气。

  官员有个性让人欣赏,但什么是个性,怎样看待官员个性,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声张这样一个常识,对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来说,个性应在底线之上,以不突破底线为前提。在出事官员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官员都有个性,起沉疴、下猛药、使铁腕,作风强烈,特点鲜明,但前后一对照,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个性官员所赢得的美誉在人们心里的保质期很短,甚至还有很大反作用,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因此不断累积。

  恪守权力边界,依权力授受范围规范行事,这是基本政治要求,也是官员在现代政治中的底线。

  专家称,在话语权较宽松的环境下,再加上媒体的渲染,现在的官员比过去有了更多露脸和表达的机会。从敢说话到敢说狠话、敢说真话,让一批官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其实,讲狠话与真话是不一样的,狠话是个性,而真话是底线。

  从心态上讲,我们希望官员并不都被装在一个模具之内,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不是现代政治应有的风气。我们也希望,察言观色、回避是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成为政治风气流行的主色调,官员身上有更多作为“人”的情感、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展现。守住底线,再来谈官员的个性,让“超常规治吏”成为制度变革起作用下的个性释放,更显重要。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