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蕴才在讲述当年的经历。 |
|
决策:制造卫星被提上日程
“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程,局外人很难想象。”15日,军干七所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刘蕴才激动地谈起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过程。
刘蕴才今年76岁。他1951年参军,1958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预科,1965年从该校毕业,进入国防科委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做技术员。
1965年9月,刘蕴才奉命进驻甘肃酒泉导弹发射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从事导弹卫星测控工作,亲历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1986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等大事。1992年,他作为评审委员,参加了中国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的论证评审工作。
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诚如刘蕴才所说,过程漫长:
1964年,我国成功试射了中近程导弹,射程1100公里,已经具备了制造卫星运载火箭的能力。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向中央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计划,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非常赞同。
1965年5月,直接领导中国高精尖技术研究工作的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提出的制造人造卫星的计划,简称“651工程”。
1967年4月,酒泉导弹发射区内的东风发射场(后来发展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期工程竣工。
1967年12月,中央正式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根据中央安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卫星,运载火箭研究院负责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中科院负责研制地面观测设备。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中央确定的成功标志是“上得去、看得见、抓得住、听得到”。
关怀:发射场内不搞“四大”
1965年9月,刘蕴才乘火车抵达位于茫茫戈壁的酒泉导弹发射区(后建成东风发射场)。该区是当时苏联的专家参与选定的,原因有三:一是地势平坦,气象条件较好;二是人烟稀少,便于保密;三是离苏联近。
为了保密,东风发射场工作人员在对外联系时,发信地址一律是“甘肃兰州××支局10号信箱”。
研制、发射人造卫星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很多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中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都被“造反派”夺权,很多专家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连东风发射场司令员也时常被“造反派”拉去批斗。刘蕴才等技术人员每天下午必须参加政治学习,上午才能搞科研。
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提出,尖端科技试验单位不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不搞武斗。
刘蕴才感慨地说:“周总理一句话,让东风发射场成了‘文革’中的一片‘绿洲’。在发射场,知识分子不‘臭’,工人、战士都很尊重知识分子。”
惊险:发射前卫星应答机“罢工”
刘蕴才回忆,在发射卫星的问题上,上至中央领导、下至一线技术员,都尊重科学,十分注意细节。
1969年9月,七机部共生产了5颗卫星,经过初步测试,质量符合要求。1970年4月1日,卫星和运载火箭被运抵发射场,发射场技术人员进行严格测试,发现卫星内有多余物。4月14日,周总理在听取钱学森等科学家汇报时,严肃地说:“决不能把多余物丢在卫星里,这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4月16日晚,周总理又给国防科委领导打电话交待:一定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检测,每一颗螺丝都不能放过。
1970年4月24日凌晨,发射场领导向中央汇报:发射卫星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
毛主席亲自批示:实施发射。周总理在北京遥控指挥。
当晚8时,发射场指挥员在距离发射阵地100米的地下掩体内,发出“一小时准备”的口令。
几分钟后,发射阵地汇报:卫星应答机,也就是接收并转发信号的设备,突然出了故障。
应答机“罢工”!发射场指挥员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向周总理汇报,要求推迟发射。
周总理很快答复:同意推迟,尽快排除故障。
10分钟后,故障排除。指挥所内,人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激动:卫星播放的《东方红》响彻全球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4分,站在发射场司令部楼顶的刘蕴才,听到广播里传出指挥员发出“一分钟准备”的口令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10、9……3、2、1,点火!”
晚9时35分,操作员按下发射电钮,只听“嘭”的一声巨响,火箭点火,火箭发动机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箭缓缓离开发射架,徐徐升空,向东南方向飞去……
13分钟后,广播中传出:(卫)星(火)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5分钟后,发射场人员听到了从收音机中传出的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顿时激动得跳了起来,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据新华社报道,当晚10时,国防科委领导向周总理汇报了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周总理笑着说:“准备庆贺!”
刘蕴才说,“东方红一号”上安装有短波发射机,无论你在世界何地,只要卫星经过你的上空,你都可以通过收音机清晰地听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乐曲。“东方红一号”飞过世界244个城市的上空,中国提前向相关国家和城市通报卫星经过的路线和时间,以便各国人民都能收听《东方红》,在一些城市, 人们还能用肉眼观察卫星。
令中国人自豪的是,虽然中国是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重量却居当时第一。据统计,苏联的卫星重83.6公斤,美国卫星8.2公斤,法国卫星42公斤,日本卫星9.4公斤。“东方红一号”最初设计重量为150公斤,实际发射时重量为173公斤。
“‘东方红一号’和现在的航天器相比技术或许不够成熟,但它却是中国人进军太空的第一步。‘东方红一号’上天的历史功勋将永载史册!”刘蕴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