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利兵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童年时,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每天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扫荡厨房,但顶多能寻到几块干馍。于是,我就找个空碗,滴点酱油,放入盐,撒点葱花、香菜,用开水一冲,泡上馍,就是一份美餐了。
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我觉得饺子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也让人回味。一家人彼此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般情况下,哥哥和面、剁肉馅,爸爸擀皮,妈妈和姐姐盘馅和包饺子,而我的任务就是煮饺子。
当时家家都烧煤,而且当时的煤燃烧速度很缓慢,我要拿个大扇子,上下、左右不停地扇。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超级“豆芽菜”来说,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残酷考验。目睹饺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随着每一个工序的完成,我的饥饿感就会增加一分。我感觉那是世上最残酷的刑罚。好不容易煮熟的饺子,来不及蘸蒜汁,我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不过,舌头常常会被烫伤。
如今的孩子,什么都吃,就是不吃饭,我儿子也不例外。我和妻常常为“劝导”儿子增加对一日三餐的兴趣,用尽招数,但收效甚微。
这天适逢周末,儿子又一次“绝食”时,我就打开了早已酝酿的故事集:话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吃尽天下美味,但佳肴的感觉却离他越来越远。想起当年在一座破庙里,一个老妪施舍的残羹剩菜,那是甚美的佳肴,于是寻来那位老妪。老妪言道:“欲得佳肴,禁食两日。”忍饥挨饿苦熬两天后,他再次品尝到了梦寐以求的佳肴。当儿子仍旧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妻把刚煮好的三鲜饺子端上来,儿子斩钉截铁地说:“你是在用故事教育我吧,但我还是不饿!”
看来,佳肴是和饥饿密不可分的,这一点我的同辈人以及上一辈人深有体会,但是下一辈人就没有这种体会了。这对于他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远离了饥饿,也就远离了佳肴;我最担心的是,人一旦离饥饿久远了,会不会逐渐淡化忧患意识呢。
健康饮食,吃出健康吃出趣。“我的营养餐”、“饮食故事”,期待大家来有滋有味地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饮食故事。
来稿请寄《洛阳晚报·生命周刊》《饮食健康》版,或登录洛阳网点击“文字投稿”系统投稿,或发E-mail至健康信箱lywb5678@sina.com.cn,或拨打电话1890388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