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2版:教育周刊·热本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师生沟通走进新时代
童谣童谣 流行什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童谣童谣 流行什么
文图/本报记者 刘保军 实习生 陈幸源
洛北乡中心小学开辟童谣园地。
  “月亮地,明晃晃,打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捶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四书,念文章,红旗插到俺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承载了老洛阳几代人的童年。

  “遥望香炉生紫烟,北京烤鸭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一首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改编的打油诗,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

  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优秀童谣推荐评选活动,呼吁“绿色童谣”进驻校园,向“灰色童谣”说不。让我们看看我市小学生中流行的童谣孰“灰”孰“绿”?

  现象:“灰色童谣”成脱口秀

  “你一笑,狼能上吊;你一叫,鸡飞狗跳;你一站,臭味弥漫;你一出汗,虱子灾难。你不打扮,比鬼难看;你一打扮,鬼吓瘫痪。”

  “我和某某偷西瓜,他偷一个我偷俩。我从后门溜走了,他走前门警察抓。我在家里吃馒头,他在牢里吃拳头。我在家里嗑瓜子,他在牢里挨枪子。我的东西吃完了,他的小命玩完了。”

  …… ……

  在西工区洛北乡中心小学采访,几个四五年级的男生说起“灰色童谣”,个个“出口成章”,一个没说完,另一个抢着说。歌谣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嘲笑个人外貌缺陷的,有诅咒别人全家倒霉的,也有讽刺社会现象的。且不说内容健康与否,单是背出这么多长短不一的歌谣,就不能不让人佩服孩子的记忆力。

  “这么多童谣你们怎么记得住?”

  “好玩,一听就会。”“好记,能联想起画面。”

  说起这些童谣的出处,多是同学之间口口相传。

  分析:“灰色童谣”折射社会问题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童谣最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教育意义。而不文明、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在中小学生中流行已经有些年头了,且屡禁不止,让教师和家长都忧虑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洛北乡中心小学校长李艳丽认为,“灰色童谣”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优秀儿童作品创作的不足。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灰色童谣”都拿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开涮,这种调侃和揶揄既是孩子顽皮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对社会上颠覆、恶搞之风的主动模仿。

  在成人社会恶搞经典名著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之下,童谣最终难逃被浸染的厄运,问责的板子显然不应该落在那些只知道简单模仿的孩子身上。因此,面对“灰色童谣”,所有成年人都应该多一些反思、少一些责备,除了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童谣外,还应扭转社会风气,改革教育制度,使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支招:巧妙引导,润物细无声

  如何让健康的、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童谣流行校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摆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前的一道现实命题。

  李艳丽指出,如果人们辨证地来看“灰色童谣”,会发现其中的诙谐幽默正是中国人所缺少的。既然孩子们乐于传唱,无法禁止,那就换一个角度,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该校五(2)班班主任鲁慧认为,“灰色童谣”之所以能够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与其语言的押韵、顺口、形象化等特点是分不开的。“这和语文知识是息息相关的,仔细分析,这些歌谣里面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采访中,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引导得当,童谣对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还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洛北乡中心小学将许多洛阳民谣制作成卡通画,挂在校园一角,经常由老师给孩子们讲解,让更多的“绿色童谣”占领孩子们的心田,让童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