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绵绵北邙山 皇家陵寝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关注大遗址保护 相约高峰论坛
绵绵北邙山 皇家陵寝地
记者 陈小伟 实习生 黄晓明 宋蕊蕊/文 杜武/图
在邙陵最高处远眺景陵风貌。
富弼宰相墓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富弼墓出土的壁画。(资料图片)
  编者按

  在洛河沿岸约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著名的夏代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世人称之为“五都荟洛”。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这样评价洛阳大遗址的价值:夏代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是中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10月31日,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将在洛阳举行。为帮助大家了解古都洛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报记者邀您一起走近现存于洛阳的中国早期都城遗址。

  “洛阳自古帝王州”。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始,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历时1500多年,先后有104位帝王在此发布政令,统领中国。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

  这些皇帝老儿当然知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也纷纷把自己的冥宅修建到了北邙山上,形成了现在的洛阳邙山陵墓群。

  

  北邙山上无闲土

  

  2008年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对位于王城大道东、陇海铁路北的史家屯村一处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造型特别的大型石椁室穹隆顶砖室壁画墓,工作人员从墓中发掘出一方1.41米见方、厚35厘米的青石墓志,志文洋洋洒洒6595字,记录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外交、变法等重要事件。

  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盖的撰文者为《资治通鉴》总编纂——当时被誉为“真宰相”的司马光。

  这座石椁墓的主人就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阳人富弼。

  坊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1000多年前,唐人王建这样形容邙山上墓葬之多。

  邙山北依黄河、南临洛河、面对嵩山,地势开阔。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20米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

  至少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两千多年逐渐形成了崇尚归葬的习俗。久而久之,邙山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

  专家介绍说,邙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

  北邙出土众多珍贵文物

  走进洛阳市博物馆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这件石器出土于孟津县会盟镇油坊街村,由一块硕大完整的青石雕刻而成,高190厘米,通长290厘米,重约8吨,发现于“刘秀坟”附近。2004年10月,这件国宝级石刻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走向盛唐”中国大型国宝珍品展,在全国40多家博物馆选调的200余件(套)精品文物中,石辟邪独享厚待,仅外包装就花费了近2万元人民币,并且享受单机运输待遇,运费高达20万美元。

  洛阳关林管理处院内的石刻艺术馆,是一个石刻艺术宝库,有翁仲、辟邪、石棺、造像等,不乏国宝级石刻,其中大部分发现于洛阳邙山陵墓群。

  其中一尊石翁仲高314厘米,发现于北魏静陵,据说是国内目前考古发现的最高的石翁仲。

  绵绵北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过去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艺术馆都收藏有邙山出土的文物。据考证,单墓志一项,邙山上就出土6000余方之多。

  邙山陵墓群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说,要想保护和研究邙山陵墓群这个大遗址,必须先搞清楚“邙山古墓群”和“邙山陵墓群”这两个概念。

  “邙山古墓群”泛指邙山上的所有古墓;而“邙山陵墓群”指的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陪葬墓群。陵墓群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封土墓,它们是邙山古墓群的主体。

  史家珍说,帝王陵寝由于规格高、范围大,内涵丰富,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强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先后于2001年7月、2002年4月提出申请对邙山陵墓群进行调查与勘测。

  200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在历时4年多的考古调查与勘测中,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的工作人员行程5万余公里,调查群众上千人次,初步摸清了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家底”。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报告显示:陵墓群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

  6代24帝王“落户”邙山

  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洛阳古墓博物馆)院内西侧,有一处大冢,它便是北魏宣武皇帝元恪的景陵。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洛阳文物部门在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考古发掘了这座大冢,它是洛阳范围内唯一考古发掘的一座帝陵。景陵封土直径现存110米,地面以上封土存高24米,虽历经千年,仍然透着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2006年7月至11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郑州——西安高速铁路建设时,在偃师庞村镇百草坡发现了东汉帝陵陵园建筑遗址。

  这是洛阳首次发现帝陵陵园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30米,遗址内有夯土墙、房屋基址。遗址南部存在着大型夯土台基,北部的建筑基址规模较小。发现了5到6个院落、垣墙和沟渠等遗迹,出土了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建筑构件。

  这为邙山陵墓群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发掘与调查显示:“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中,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遗址堪称中国之最

  考古专家这样评价洛阳邙山陵墓群:它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是全国最大的国保单位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2001年,国务院公布洛阳邙山陵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洛阳邙山陵墓群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洛阳邙山陵墓群迎来了最佳的保护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