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偃师县城的华夏广场。 记者 赵朝军 摄 |
| 古轩辕关位于偃师府店乡境内。 |
|
如果您喜欢背着行囊,穿行于古朴的街区,无目的地去寻找那些远古的记忆,或是在暖暖的阳光下,和村头脸上刻满沧桑的老人谈天说地,那么,在洛阳9个县(市)中,偃师无疑是首选。
1
听不完故事的传说之城
相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攻取朝歌灭商后,武王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在此偃师息戎,兵车入库,偃师由此得名。
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偃师”,却是一个人名。这个偃师是古代最神奇的机械工程师,据说他献给周穆王一个人偶,那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一不像,掰动下巴,则能够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让旁观者惊奇万分,周穆王看得有趣,还让宠姬一起出来观看。表演将毕,那偶人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个媚眼,让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这个灵活宛似活人的家伙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将偶人立刻折开,证明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死物,这才让周穆王心悦诚服,大叹偃师技法高超。
传奇、趣闻和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俯拾皆是,每一个地名来历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村庄都珍藏着无数传说——这个城市太古老了,古老到与悠悠中华文明同生共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这里建起了都城斟 ,也就是现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号称“中华第一王都”。在二里头遗址东6公里的偃师商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的第一座都城“西亳”的所在。秦王朝,偃师正式被设县,随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洛阳城,就建在偃师市与孟津县相毗连的伊洛平原,现在这一遗址被人们统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厚重的历史,让偃师演绎了太多的神话传奇。无论你走进偃师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知道你准备听这个地方的故事,村里的人都会给你搬来一个小板凳:“想听这还不容易?别着急,坐下来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民间地头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都是找不到的,但它是与历史一脉相承的事实,仅仅是倾听,就是一种享受。说偃师是传说之城,一点也不为过。
2
古老土地迸发新活力
沿着传说的足迹,我们来到首阳山镇。首阳山镇因境内的首阳山而得名,据说首阳山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日出之初,光必先及”,所以山名首阳。
首阳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与伯夷、叔齐有关。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武王伐纣,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你父亲尸骨未寒,就要大动干戈,这算得上孝吗?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弑君,算得上忠吗?”武王的卫士准备杀了他们,姜太公说:“这是义士!”卫士就把他们赶走了。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绝食而死,死后葬于首阳山。
如今,在伯夷、叔齐埋骨之地,河南华润电力首阳山有限公司、大唐洛阳首阳山电厂等一座座现代化的电厂拔地而起,这里已经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站在首阳山顶,俯瞰脚下,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沿线,弹奏着生活的凯歌:在庞村等地,钢制家具产业带活了乡镇经济;偃师生产的农用摩托车,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运往全国各地。
从偃师穿过的郑西铁路沿线,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区熔硅研磨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电子玻璃、 ITO 导电膜玻璃(高精细度超扭曲型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玻璃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07国道与310国道交会处,高楼拔地而起,欲与天公试比高。环视周围,沃野青翠,充满着盎然生机。
3
魅力偃师的味蕾盛宴
当下的缑氏镇,葡萄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大多只剩下采摘过的葡萄藤架。这里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好客的主人并没有让我失望:他从屋里端出了托盘,托盘里是玛瑙般晶莹剔透的葡萄,仿佛刚刚从枝头摘下来那般,让人垂涎欲滴。他说,成熟的葡萄可不好保存,现在镇里建有葡萄包装箱厂,有1座80吨和2座30吨的冷库,冷藏保鲜了大批成熟的葡萄。想吃新鲜葡萄,如今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缑氏镇种植葡萄的历史要上溯到1984年,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葡萄生长种植,产出的葡萄粒大、色艳、质优,现在已经发展葡萄3.5万亩,总产量超过10万吨。葡萄成熟的季节,每天有200吨左右的优质葡萄被运往粤、湘、鄂、赣等省,还有大量的葡萄被送到附近新建的葡萄酒厂。
吃饭时,桌上摆上了当地酒厂产的葡萄酒,主人热情地劝我们尝尝:别看电视上那些品牌葡萄酒名头响,还没有我们自己产的葡萄酒好喝呢!尝一尝,入口甘醇,虽然我们不是品酒大师,但感觉其口感确实没有辜负主人的推荐。
在偃师吃饭,桌上少不了一道当年皇帝才能吃的贡菜——银条。据说,这种菜是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拜谒太宗皇帝李世民时,呈上的一种奇草,它的根茎洁白光亮,质地致密,色白鲜嫩,清脆爽口,皇上大加赞赏,赐名“银条”。从此,银条就在玄奘的家乡安了家,因为它还有解酒清神、消腻利口、增进食欲等功能,明朝时期被列为贡品,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尝后赞誉为膳食一宝。
也有说是伊尹发现了这种“说菜它像菜,说银它似银”的根茎类植物,并将其制成天下奇菜,因此被称为“尹条”。人们说“白菜九畦难抵尹条一席”,便是指它的昂贵了。这“尹条”能帮人换回白花花的银子,很自然地又被称为银条了。这银条,东走一里不长,西走一里不生,便是它的主贵了。有一种说法是:“千叟宴上比来头,更有银条夸海口;世间多少宾客宴,它是压桌第一口。”听起来玄,却也不假。
如今,皇上的宠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又被人们称为“听话菜”。何为听话?即:放糖能甜,放盐能咸,想辣能辣,想酸能酸。这种奇菜,当仁不让地被列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葡萄和银条是偃师众多小吃中的代表,穿行于偃师的各乡镇,你的味蕾会得到各不相同的新鲜满足,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小吃,如顾县的肉合,李村的糊卜,段湾的羊肉汤……不一而足。这并不奇怪,在这个以小麦生产蜚声全国的地方,吃不好才是不正常的呢!
4
客家人的千年乡恋
一天傍晚,我顺着偃师老百货楼一路向北,来到虎头山森林公园,公园凤凰山顶9月刚刚立起了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如果想了解偃师,这里,是个不容回避的地方。
纪念碑坐落在有17级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中国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为基本形态。
纪念碑西侧墙体上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记,记述了世界最大的一支民系,从偃师走出的历史。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5次大规模南迁。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那时候的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僻的山岭中,居住的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种子、技术,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就是对客家人的真实写照。
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其间表现出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战天斗地的勇气,刚强的气节,让人赞赏。而作为客家人之根的偃师,这种精神还激荡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