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关”字瓦当 时 代:汉代
尺 寸:直径14厘米至16.2厘米 收藏单位:洛阳博物馆
人们常说“秦砖汉瓦”,是说这一时期制陶工艺的高超,也是说这类物件承载的厚重历史。
“汉瓦”,多指瓦当,即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在我国发现数量并不少。然而,没有一片瓦当在出土时,能像新安县盐东村附近出土的“关”字瓦当那样引起轰动。
1998年3月,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小浪底水利枢纽上游12公里处进行考古发掘,在黄河南岸盐东村附近,发现了一座西汉仓库建筑遗址。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9米,东西宽29米,四周有宽6米左右的夯土围墙,围墙内地面上分布着密集而整齐的柱础石。其建筑形制与汉长安城中的武库和渭河南岸的京师仓十分相近。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座仓库建筑的修建和使用年代为西汉到东汉时期。
令人惊喜的是,遗址中出土了数十件瓦当。这些瓦当呈圆形,中有阳文“关”字。
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的最多,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很常见。但“关”字纹饰的瓦当,只能在关隘中使用!也就是说,他们发现了一座古关隘遗址。
那么,这里是什么关呢?这一发现吸引了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教授、时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的黄景略等权威人士会聚洛阳。大家围绕这个遗址的时代、性质、用途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该遗址应是西汉函谷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著名关隘,它初建于战国时期,旧关城在今河南灵宝县城东北,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号称天险,为出入关中的门户。西汉中期,函谷关被迁至河南新安。《汉书·武帝纪》:“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关于迁关的原因,据《水经注》载:“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
杨仆兴建的函谷关具体位置在哪里?有多大规模?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关”字瓦当的发现,使我们得以对函谷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汉代迁至新安县的函谷关不仅限于县城附近的一处关口,而是一个横跨洛水,北至黄河,绵延数十公里,除关塞外,还包括城垣、仓库等设施在内的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的动迁也绝非杨仆的个人行为,其中必然存在着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关”字瓦当,是解开这一系列历史谜团的钥匙之一,对研究汉代的经济、军事、交通等诸多方面意义重大。围绕着这些瓦当,相关的研究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