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保持这种沉默的姿态近1500年了。高天云端深处是它永远不归的天国。 |
|
永远是一种仰天坐望的姿势,沉默,沉默。它保持这种沉默的姿态近1500年了。高天云端深处是它永远不归的天国。
永宁寺塔,18岁,正值风华正茂。在公元534年农历二月一个阴云密布、雷电交加的日子里,随着一个鬼魅般的闪电降落,塔身发生大火,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3个月痛苦的抗争和全城人不顾生死近乎疯狂的扑救,依然没有挽留住你渐行渐远的沉重步履。从此,一座王朝精神的象征,永远从这个繁华似锦的北魏帝都怀抱中消失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18岁,当值青春年少,多好的年龄。
永宁寺塔,为了你永远的18岁,洛阳人已经流泪1400多年。
家居洛阳城的历史学家徐金星先生扼腕长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场大火等于烧掉了一个龙门石窟,烧掉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烧掉了洛阳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徐先生的话,一言以蔽之。
洛阳城城东15公里处,百里农田,阡陌纵横,汉魏洛阳城遗址依然在沉睡,初冬麦田里散发出粘着冬霜的嫩香。车行处,一群觅食的麻雀“噗”地跃起,身形姿态竟有几分凌厉,掠过地头的房檐,飞向远处,像一把撒出的黑豆,重新回归田间。它们可是看护这古老领地的精灵?
厚厚的,层层叠加的夯土层,是永宁寺伟岸身躯的基础。站在这古老的皇家寺庙遗址前,仍然能隐约感受到它昔日的雄伟辉煌。据《周书·寇隽传》记载:“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1000多年前的永宁寺,用“极壮丽”三个字一笔带过,字墨虽少,分量胜过千金。
这座皇家寺庙的艺术风格与华丽大气的建筑风格至今为人称颂。《水经注》记载这座木塔的高度是49丈,北魏时的49丈可以折合成现在的136.71米,应该有40多层楼高了。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木塔的地下基础规模惊人,在平面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在当时地面下用土夯筑成最厚达6米的夯土体。在对木塔初层建筑遗迹的发掘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由124根木柱的础石和础痕组成的柱网,如果不是一场大火给它带来灭顶之灾,一般的自然灾害奈它如何?
时至今日,从清理出来的现场可以看到,塔基四周被焚后腰粗般的树桩黑黢黢地蹲在那里,它们经历了那场致命灾难,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遥远年代信息的传递者。回望汉魏,这里曾是一派繁华景象。
站在永宁寺塔基遗址上极目远望,目光越过大片的麦田,西南方汉魏故城城墙依稀可见。寒风染黄了草木,绿色的麦田中凸起两条黄色的土墙,犹如正在歇息的大汉,用两条粗壮的胳膊,将故城掩在胸前,唯恐它那饱经沧桑的身体再遭劫难。
时过境迁,岁月湮没了曾有的辉煌,永宁寺的钟声,时时荡响在历史的天空。
大象无形,没有形象的大器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度。消失了的永宁寺,是洛阳人记忆中花开四季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