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文友十余人,乘风东行,至八百诸侯会盟之地——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拜谒会盟台,寻觅武王伐纣踪迹。
极目望去,古战场早已烟消云散,唯有一座黄土筑就的会盟台静静肃立。刹那间,当年的战车在眼前奔突,昔日的战马在耳畔嘶鸣。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国运衰微,百姓倒悬,四方诸侯纷起,反商狼烟遍地。周武王承八百诸侯之首,高举义旗,在此筑会盟台誓师伐纣,一场正义之战拉开序幕。那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啊!从表面看,它毕竟是以下犯上的反叛。难怪孤竹君的两个王子伯夷、叔齐听说武王姬发要讨伐纣王,马上前来劝谏:“你作为臣子,却要讨伐自己的国君,这是忠还是仁?”
然而,“忠”和“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却有不同的含义。周武王挽民族于危难是大忠,救百姓于水火为大仁。而伯夷、叔齐僵于传统、固守本本,却误读了“忠”和“仁”的本意。所幸武王不为其所动,登上会盟台发表了史称“孟津之誓”的著名演说——《太誓》,宣告:上天命我灭商,拯救万民!顷刻间,舟车竞发,浪花飞溅,各路大军同仇敌忾,迅速到达黄河北岸,直捣朝歌,殷商宣告灭亡,一个新的朝代从这里诞生。
而高举“忠”、“仁”旗帜的伯夷、叔齐,却不肯迈进新时代,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以野菜充饥。对此,一位山中农妇为之不屑,讥讽道:“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兄弟俩连野菜也不吃了,饿死在首阳山上。据说,他们临死的时候还唱着歌,说周武王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其实,倒是这兄弟俩至死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们留下这样的历史笑柄,岂不可叹?千百年来,人们为周武王颂德,为伯夷、叔齐惋惜,盖莫如焉!
环顾在这一历史事件中遗留下的扣马古村,感慨万千。周武王可谓一代英豪,伯夷、叔齐未必不是一代忠贤,但兄弟俩为愚忠所困,终不能解脱,铸成悲剧。是所谓与时俱进,则是进步;以民为天,则有根基。离开这个前提,道德毫无意义。广义的道德是财富,是精神;狭义的道德是束缚,是樊篱。一座会盟台,一座扣马村,给我们留下多少历史的思考?
如今的古战场已是棉田雪海,泡桐林立。当年的古渡口,遍长青草野菊。看黄河东去,碧波清澈,沙鸥嬉戏。曾记得大河浊浪携沙东去,排山倒海,万里不还,今日何等安澜?
是矣!往事越千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数千年来,会盟台默立河畔古村,阅尽世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