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出炉”,通过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分布较为均衡,尤其是在豫东、豫南、豫西、豫北的一些农业区域,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各个门类都呈现出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趋势。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歇后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普及等多种因素的冲击,河南大部分依靠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
剪纸、编织、石刻等少数几种民间美术工艺虽仍有一定的市场,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其他传统美术形式则受现代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冲击较大,多数已后继乏人并濒临灭绝。
河南民间舞蹈虽然是广大农村春节及其他节日期间重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但大多因受经费所限,自生自灭,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项目如火老虎、清皮吼、八仙人、独杆轿、花轿舞等已濒临灭绝。
河南省民间流行的乐器有几十种,主要有唢呐、笙、管子、笛子、筹、坠胡、曲胡、板胡、二胡、三弦、软弓京胡、月琴、扬琴、柳琴、琵琶、箫等,但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民间乐器濒临失传。
在传统戏剧方面,河南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大平调、道情、二夹弦、四平调等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戏剧不仅在城市演出遇到困难,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河南传统民间曲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同样令人担忧,专业曲艺演出团体大幅减少,曲艺艺人生活艰难,专业演员后继乏人,演出场所大面积萎缩,观众人数急剧下降,曲艺的创作和研究力量也十分薄弱,生存发展状况不佳,清音、莺歌柳、琵琶词等已日渐消亡。
不少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竞技、杂技与游艺等也都因影响力渐小而日趋消亡。
针对这种局面,河南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将在5年内公布4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抓好40个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扶持5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规划省、市、县三级命名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乡、50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