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卡奴”“车奴”“房奴”之后,近日,“孩奴”这一新词,在年轻的“80后”中开始悄然流行。除了受当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使得不少年轻的父母过于追求品牌,从而为养孩子背上较大的经济压力,“孩奴”随之成为他们的又一代名词。
西工区张女士,今年27岁,儿子不到1岁。从奶粉到尿布,从婴儿床到幼儿智力玩具,凡是涉及孩子的消费,她总是力求名牌;游泳课、早教班等,凡是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的消费,她从不吝啬;她和老公为孩子考虑,最近刚刚贷款买了辆家用轿车……张女士说,有了孩子后,她和老公的工资几乎每月“月光”,不时需要孩子爷爷和外公的贴补。她有时也觉得这样养孩子太昂贵,但既然不想让孩子“受委屈”、不想让孩子比别人差,也就只好“咬牙坚持”当“孩奴”了。
其实,像张女士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很多家长提及养孩子的消费时,都认为“贵”,但又不愿意为孩子降低消费标准。近年来,为孩子掏钱“不求对但求贵”的现象,在我们周围屡屡出现。只要是涉及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以及智力投资、教育消费等,家长花钱都很爽快,而且消费时比较注重牌子、名气等。
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史静杰分析,因“不求对但求贵”导致“孩奴”出现的情况,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的消费观念。其特点之一是对品牌的认可和追求,具体到养孩子上,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这是因为,首先,现阶段各种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突出强调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父母为了孩子将来更有竞争力,不惜花高成本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多技能人才;其次,中国父母往往把没有实现的目标、愿望等都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完成他们的梦想,因此不惜重金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家长与周围亲朋之间存在攀比心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合理规划,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史静杰认为,虽然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没有错,但一味追求名牌,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利。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要综合判断,除了身体健康外,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发展也很重要。名牌商品提供的,往往是一种更好的物质享受和技能培训,而情感、心理、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更多地要在父母的关爱、陪伴、沟通、交流以及玩耍中来完成。在交流和玩耍中,孩子会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思维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其与同龄的交往能力。这些“软指标”的培养,跟使用的商品是否是名牌并不成正比关系。而过多的“早教课程”,可能违背孩子爱玩的天性,过多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年轻父母盲目跟风的高消费不可取,家庭消费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 记者 吴彬 实习生 张静静 通讯员 卢俊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