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盛装迎宾。 记者 张光辉
摄 | |
春节长假,您不妨去逛逛河洛文化庙会。昨日,我们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庙会上的许多节目都是首次亮相,而且来头还不小,比如眼睛喷水,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即使是年年都要参演的传统节目,也增添了许多新鲜元素,不信您去看看,保证不虚此行。
保证您没见过
眼睛喷水柱
用眼睛喷水写字、吹蜡烛,这事听起来挺新鲜!在本届春节河洛文化庙会上,就有来自宜阳县城关镇的茹安听首次为您现场表演这一绝活。
今年57岁的茹安听凭借这一绝活,先后多次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七套以及数个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表演。2004年,他运用鼻子吸水,再通过双眼射出的水柱长达3.09米,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定为“吉尼斯眼睛射水距离之最”。
耍的就是绝活
鞭陀
鞭陀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咱洛阳也有不少爱好鞭陀的市民,今年庙会您就能欣赏到他们的精湛技艺。市陀螺协会副秘书长熊建新说,他们不仅对“单鞭单打”、“双鞭双打”、“双龙出海”、“龙摆凤尾”等“老八套”的基本动作烂熟于心,还设计出“新九套”,可以同时抽打“四面八方”的多个陀螺。
鞭陀协会即将亮相的陀螺型号繁多,最大的直径35厘米,重达25公斤;最小的直径约有3.3厘米,重量连50克都不到。
比赛扣人心弦
斗鸡
斗鸡是中原大地的传统娱乐项目。其中当以洛阳、开封的斗鸡最为有名。
咱洛阳就有个斗鸡协会,每年庙会期间都会为大家送上精彩的斗鸡表演。协会负责人刘新民介绍,斗鸡前,要先给鸡来个从头到脚的全身按摩,这样它们才能心情愉悦地上场比赛。
斗鸡有很多打斗招式,最传统的是“四路全打”招式,分为“映门打”、“脑后腿”和“左右斜打”。斗鸡比赛激烈且扣人心弦,一场可持续3个多小时。
让人眼花缭乱
抖空竹
抖空竹,又叫扯铃,是中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玩的时候,双手各持一根竹木,在长绳上舞动一个哑铃状的滚轴,边提边送,滚轴加速旋转时会发出鸣声。抖空竹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要依靠四肢巧妙配合才能完成。常见的空竹重约200克,专业人士甚至可以抖动起重达几公斤的空竹。
“回头望月”、“云天雾地”、“蛟龙出海”、“千手观音”、“背后脱绳”等动作柔美中不乏力度,会给您带来美的享受。
片刻捏出人像
现场泥塑
嵩县居民王胡庆有个绝活:随便拿起一块黏红土,可以迅速捏出栩栩如生的头像,令人赞叹。王胡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泥塑,至今已有30个年头。他在北京为各国大使馆的外国使节捏过头像,也曾经比对着明星的照片捏出了酷似真人的面孔。
您想让王胡庆师傅给捏个头像留作纪念,到他的摊子前就成,王师傅的手艺保证让您满意——需要交一些手工费,但既饱了眼福又满载而归,这费用交得值。
最受孩子喜爱
面塑、糖画
面塑,俗称捏面人。表演者以不同颜色的糯米面为主料,经过捏、搓、揉、掀之后,再用竹刀塑成人物的身、手、头,再为其披上衣裳。您能在庙会现场欣赏到民间艺人李金成捏制三国人物。
糖画最受孩子们喜爱。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在石板上浇注出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并粘上竹签——既可观赏,又能食用。
国家“非遗”项目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一种通过说唱等艺术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这样的:主唱者左手持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在旁伴奏。表演者不化装,不要道具,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洛大鼓榜上有名。
洛阳民俗精粹
挠阁、三弦铰子书
这两个节目都在2009年入选第二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挠阁”是北方方言,意为“抬起、举高”之意;“阁”指的是女孩。洛龙区“三官庙挠阁”两人一组,表演者多为壮年男子。表演时,两人将一名穿戴一新的孩童固定在挠阁铁架上,和着悠扬的民间乐曲将铁架抬起,随着曲调变换步伐;此时,固定在挠阁架子上的孩童也会进行表演。
三弦铰子书,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鼓)伴奏而得名,大致分为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铰子腔唱腔刚健明快,节奏紧凑;鼓子腔唱腔淡雅甜美,节奏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