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因涉嫌盗窃,男青年王亚辉被河南省鲁山县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在看守所死亡。当地警方解释,王是在提审时喝开水后突然发病死亡的。而亲属发现尸体上有多处伤痕,包括乳头被割、头上有洞等。
“喝水死”成了网络热议的焦点。耐人寻味的是,一年前的2月27日是云南“躲猫猫”案真相大白之日:当日,检方宣布死者李荞明是被同监室在押人员殴打致死,而不是“躲猫猫”死的。一年后,“喝水死”又在看守所里发生:一样扑朔迷离的死亡,一样引发争议的官方对死因的解释。
“喝水死”和之前“躲猫猫”一样,之所以引发热议,在于事件本身的离奇超出了公众的“信任度”,更在于执法机关最初没有积极应对公众的质疑。
人不可能直接喝水喝死,正常智力的人都无法接受这种“喝水死”的理由。那么,王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发的是什么病?公安机关有责任查明真相,而不是仅给出“喝水死”的解释。
更让死者亲属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发现死者身上遍布伤痕,头破了一个洞,乳头被割掉,生殖器也有伤痕。县公安局负责人面对媒体的疑问,居然表示对这些伤口“不清楚”。
令人遗憾的是,本次事件的“发生路径图”依然是:家属不满官方解释,向新闻媒体求助,引发舆论关注……至于本案是否会发生“躲猫猫”那样的惊天大逆转,现在无法定论。问题在于,经历了“躲猫猫”事件的整顿后,个别看守所坦诚面对质疑、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依然不够。
任何法治国家都不能保证每个执法人员都不出问题,但却有及时、透明、公开的自我纠正制度,以避免个别司法人员的行为破坏整个法治环境。让人欣慰的是,有关官员表示涉案民警已被禁闭审查。但相对个案,公众更期待阳光的办案机制。
一年前,“躲猫猫”事件引发了对看守所的大整顿,希望这次“喝水死”事件,能进一步触发制度的改进,不只是杜绝非正常死亡,而是建立公正、公开的办案机制以及死者家属通畅的异议表达机制。不正常的死亡应被纳入正常的法律解决渠道,而不是借助舆论压力倒逼着查出真相,这才是法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