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清明时节 缅怀先烈
彩色餐巾纸:
用的是时尚
忧的是质量
鲁布革:三省交界看旱灾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4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本报记者旱区行”系列报道①
鲁布革:三省交界看旱灾
记者 郝敏 文/图
  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的一块油菜田基本绝收,一位老人困惑地看着前方。
  3月31日,驻洛黄河设计公司地质勘探院派出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共50余人组成的抗旱服务队,携带5台价值数百万元的千米钻机,启程赴贵州省毕节市、兴义市从事以找水、打井为主的抗旱工作。本报记者随同前往。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鲁布革镇,位于该州的西南角,与云南省罗平县中杉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隔黄泥河、南盘江相望,是鸡鸣三省之地。鲁布革因鲁布革水电站——我国第一个使用世界银行贷款、部分工程实行国际招标的水电建设工程而声名远播。

  4月4日至5日,记者在前往鲁布革的路上,对这场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有了真切的感受。

  风景:“中看不中用”的喀斯特地貌

  很多洛阳人听到喀斯特地貌这个名词,会想起栾川县的鸡冠洞景区,那里的溶洞景色奇特,瑰丽多姿。

  从地质学角度说,溶洞只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语音译,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又称岩溶地貌。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洼地等。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湖北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域之一。我们常把喀斯特地貌看做风景,但当面对绵延数百公里、漫山遍野的“喀斯特”时,我发现,对在此生活的人们来说,“喀斯特”是让人揪心的。

  4月4日上午,我们从贵阳出发,沿沪昆高速公路前往鲁布革镇。车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坝陵河大桥不久,路旁不时能够看到小石林、石柱形式的喀斯特地貌。车在崇山峻岭间绕行,路旁山坡贫瘠荒凉,只长灌木不长树。岩石、山体呈45° 倾斜。山下是自然形成的层层台阶,最低处形成漏斗。

  一眼看不到边的“双乳峰”,遍地可见的石头塄、石芽上,村民们在石台阶、石缝中垫上一些土,在狭窄得可怜的“石头缝”里觅食。

  “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漠化状态。”同行的水文地质专家尚锋说,这种地貌不长树不长草,不能涵养水分。这次的西南大旱,与这种地貌有直接关系。

  现状:鲁布革的救助与自救

  “兴义已经230多天没有降雨了。”兴义市水利局副局长高续昌说,黄泥河两岸的草都枯死了。

  38岁的鲁布革镇女镇长袁艺脸晒得黑红,站在田里忙着指挥村民帮助抗旱服务队卸运物资。袁艺介绍,鲁布革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镇域面积59.13平方公里,有4个村1.3万人。每户村民都修有水窖,以前基本可以满足饮水需要,但现在水窖全部干枯,有1万余人受灾。鲁布革镇的主要农作物为油菜、小麦、玉米、烤烟,干旱导致该镇油菜、小麦基本绝收。

  “我们采取的是群众自救和政府救助结合的方法。”袁艺说,政府出资支付电费,在一处自然水洞抽水,让群众自己拉水;政府出资雇车,为鳏寡孤独、留守儿童等送水上门,目前,未发生一起因干旱造成的人畜死亡事例。

  方向:集中供水才能解决长远问题

  鲁布革镇发玉村没有一处水源,村民吃水全凭水窖,目前吃水问题最为紧急。经镇政府推荐、黄委会专家组实地考察,抗旱服务队在这里布下一个井位,目前正在加紧做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站在鲁布革水电站贵州一侧,看对面云南罗平的山头,确如当地人所说,山上的灌木、杂草都旱死了。袁艺说,山石存不住水,山上的灌木要长起来得几十年。

  对抗旱服务队来打井一事,袁艺很高兴。她说,这解决了大问题,为将来实现集中供水创造了条件。要长远解决问题,就得采取集中供水的方式。鲁布革镇现有一眼机井,深180米,但出水量不大,现在可以基本保证镇中心居民的用水需要。

  袁艺说,黄委会的新井出水后,可以架设高架管道,在解决镇中心居民用水的同时,还可让其他村的居民也用上水。不过,完全靠建设水利设施是不够的,因为海拔1800米、相对高度300多米的高山上还有大庆、发岩、白岩等3个村民组。要解决那些居民靠天吃水的问题,还需要对他们实施搬迁。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