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中国春运主管部门曾搞过一个自称十分精密的“削峰填谷”,即通过上浮春节前后票价,让更多旅客选择春节中出行,从而让春运这座高峰矮下来。结果票价涨了,这峰愣是没削矮,几年后不得不废除此事。
无独有偶,北京市近来也在搞错峰上下班,试图通过错开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时间,缓解北京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这主意听上去比春运“削峰填谷”靠谱得多,但实践效果一般:错峰之后,北京早晚高峰反倒拥堵时间更长了。
道理是一样的:北京的交通状况就在那里放着,每天上千万人要上下班,上百万辆大小车辆要赶早晚高峰这个“大集”,套用个时髦的名词来说,这就是“刚性需求”,是一座又高大、又广阔的山峰。一天只有24个小时,早晚高峰各分一半,每座“峰”不过12小时,再怎么“错”结果也只是半斤对八两,不会差太多,结果自然是非但早晚高峰堵,连原本不怎么堵的非高峰时段,也因“错峰”平白拉来家门口一座高山,而变得拥堵起来。
当山峰实在太高时,就不能一味走“削峰”的道路,而应该从“如何让山峰变瘦”去寻找出路。
许多国外城市研究认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的“主角”是车,既然民用车辆在“没车就是没腿”的若干城市里很难大量削减,那么惟有做“加法”和“减法”帮一把。所谓“加法”,就是增加公交车,尤其运能强大的轨道交通车辆,使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公交而非私家车;所谓“减法”,就是减少公务车辆,避免公务车与私家车争道。在许多国家,公务车辆只占整条“车河”的一小段河曲,相比之下,北京市内有多少公务车辆?这座大山不削平,早晚高峰这两座大山,怕也难有被削平之日。
要真正实现“削峰填谷”,让北京城的早晚交通秩序好起来,上下班变得更快一些,就该在诸如城市职能分离、减少公务车辆、鼓励在家办公等一系列他人证明行之有效办法的基础上,拿出更缜密、更有操作性的方案来,“错峰”也许是个不错的偏方,可偏方只能治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