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迎博
“88元打4折明明是35.2元,用计算器算出来怎么会是36元呢?”昨日上午,市民杨女士在我市某商场看中了一件价值88元的上衣,当时专柜搞活动,这件上衣可以打4折。可杨女士发现,无论她怎么算,打折以后的价钱都与商家计算器算出来的价格不一致。
“如果是35.6元我掏36元也无所谓,可谁都知道四舍五入的法则,35.2元怎么让我掏36元呢?”杨女士怀疑商家的计算器可能有猫腻,能把零头自动加为整数。
市民王先生去年年底买建材时也曾被商家的计算器忽悠了一把。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打算在一家店里买三种不同规格的瓷砖,自己粗略算了一下,总价格应该在3500元左右,而商家用计算器反复算了三遍得出的结果都是3900多元。
王先生打开自己手机上的计算器重新算了一下,结果显示3560多元。“谁能想到计算器上还能做手脚,要不是自己算了一下,可要多掏300多元的冤枉钱了。”王先生说。
“现在大多数手机都带有计算器功能,我想通过自己的遭遇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妨自己算一下价格,以防掉进商家的陷阱。”杨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