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性建筑。 (资料图片) |
|
曾在世博会上展出的美国人发明的收银机。 (资料图片)
| |
“每一届世博会,不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901年美国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上如是说。这是对世博会的精辟总结,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适用。
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挑选了6届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世博会,讲述它们的故事。
当然,至于它们是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见仁见智。
1851年伦敦世博会
水晶宫里的童话
1851年5月1日,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盛大体验的开始。它让每个去过的人都极度震撼。
那天清晨,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深爱的丈夫——盛会的筹办组织人阿尔伯特亲王坐着马车,赶往海德公园的水晶宫。
这是一座完全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功能主义”建筑,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庞大、笨重的风格,不管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非常透亮,人们因此称它“水晶宫”。它占地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规模。
这一切,在当时,只有英国才能做到。
18世纪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让英国在世界上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这个“日不落帝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公元1837年~1901年)到达巅峰:全球约1/4的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事实上,水晶宫一直被认为是首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尊为现代建筑的典范和资产阶级精神的象征。以至于世博会结束后,它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1936年水晶宫毁于一场大火。
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也开创了世博会的建筑时代,从此之后,所有的世博会都非常注重建筑艺术的极致体现,很多引领时代潮流的建筑风格正是从世博会上传扬开去。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
电气时代的意外到来
对于这届世博会来说,“意外大集合”简直可以算是它的另一个代名词。意外,让它成为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世博会,也赋予了它伟大的因子。
最大的意外是由“粗心”的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创造的。这位年过半百的“大老粗”因为一次接线失误,让自己成为“电动机之父”。
在1870年,格拉姆已经制成了性能优良的发电机,铆着劲儿等着去维也纳世博会展示。世博会当时已经成为展示和激励创新的平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会这一平台来发布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那天,这个技术熟稔的老工匠居然把自己带去的发电机的电线接反了!奇迹发生了:第一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
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
这是人们多年来连做梦都在寻找的廉价电能!这意味着电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这是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时刻,格拉姆被后世誉为“电动机之父”。他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被证明性能优良,得以大规模生产使用,人类电气化时代的序幕拉开了。
在这次世博会上,还有一个看起来颇有些浪漫的意外:当时36岁的皇后——著名的茜茜公主的美貌,让来访的波斯国王大为失态。他绕着茜茜不停转圈,口中惊叹,真主啊,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美!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美国崛起
尽管美国是历史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但要说对美国意义最重大的世博会,当属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正是这被称为“改变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的召开,宣告美国跨入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并从此一跃成为GDP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
芝加哥在1871年刚刚经历过毁灭性火灾,整个城市资产缩水1/3。30万人口中9万人无家可归。仅22年后,芝加哥就凭借明显优势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且比往届世博会规模更宏大,显示了美国巨大的生命力。
世博会的展厅的设计者丹尼尔·伯纳姆团队,在大约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计了近200个古典风格建筑物、运河和湖泊。其主要建筑均刷上白色的西班牙殖民地风格的外墙漆,为建筑群带来“白城”的称号。
“白城”的建筑风格对美国建筑,尤其对华盛顿、旧金山和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市政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尽管从1933年开始,建筑界已经开始对“白城”进行大范围抨击,但这种风格也深远地影响了世界。
不过,这届世博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菲力斯摩天轮、爆米花、口香糖、麦片还有穿着黄色广告服的柯达小姐。这届世博会也被认为是最娱乐、最美味的世博会。
1893年世博会举办之前,美国的形象是自由女神加石油老板与钢铁老板。无论是托克维尔还是狄更斯,都对美国的文化状况进行过批评,美国人总是以暴发户的形象出现在欧洲。但世博会后,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进步与人类
科学是不是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都开始反思,科学不能解决一切。
从布鲁塞尔市中心驱车北行,便可来到风光旖旎的比利时国王北郊行宫拉肯宫一带,一座奇特的建筑很快映入眼帘:9个互相连接的巨大金属圆球在半空中熠熠发光。这便是专门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而建的著名的原子球。
它高约102米,重达2200吨,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分子的结构。每个圆球直径约18米,分为上下两层。最高的圆球里有一个专供游客观赏风景的观光区,游客在此可以俯瞰布鲁塞尔市全貌。
比利时建筑大师安德烈·瓦特凯恩是原子球的设计师,他精心构思,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正巧当时欧共体成员国有9个,比利时也共有9个省。因此,原子球的9个球体成为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
二战中,人类亲眼看到自身毁于用最先进科技创造出的最具毁灭性的武器。二战后,全球传递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原子球的设计表现了人类对金属和钢铁工业的尊崇和对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1958年世博会上,在“科学、文明、人性”的总主题下,47个参展国各自打出自己的副主题:美国的“人文主义”,德国的“生活与工作”,法国的“为人类服务的技术进步”,英国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踏上德国汉诺威火车站的站台,仍会从广播里听到亲切的问候:“欢迎来到世博会之城——汉诺威。”
只有50万人的汉诺威,在举办过综合性世博会的城市中算是最小的,正是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为未来世博会的主题定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调——即“汉诺威原则”。
2000年,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面对着两德统一后出现的经济衰退以及全球人口增长、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汉诺威自1990年申办世博会成功之后,就知道自己责任重大。
2000年,“自然”第一次被写入了世博会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被定为整个展览的总体方向。由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共同起草的“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1993年10月,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正式开始,遵照“汉诺威原则”,规划者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曾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
事实上,汉诺威世博会70%的场馆会后都得到了利用,这在过去世博会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建设场馆的时候,汉诺威还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展馆,对它们进行了功能改造,只建造了极小比例的新馆。
2005年爱知世博会
奔向未来的发动机
这是日本继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第二次举办世博会。上一次世博会还主要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乐观情绪蔓延,这时已经是反思自身和世界为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
爱知县会场本身就有着悲伤的历史。这里本是森林茂密的丘陵地带,100年前的过度开发曾让它变得一片荒芜,从这一地区流出的雨水经常引起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明治政府曾在奥地利人阿美利戈·霍夫曼的指挥下进行防沙工程并实施植树造林,让这里再次恢复了绿色。
选择这一地点举办世博会,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最合适不过。因为这正切合主题“自然的睿智”:在宇宙、生命和信息之间发挥人类的技巧和智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爱知世博会上的吉祥物是一对可爱的卡通人物:来自森林的精灵——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爱知世博会场址改造原则是不动一草一木,选择场馆时尽量避免毁坏绿色的森林,即使有的地方不得已要占用原有的森林地带,也采用了移植的办法,让小片森林“搬家”到新的空地上。
在环保上,爱知世博会做到了某种极致:不惜在空中建造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高架环路,避开池塘和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未能保留的树木,砍伐后尽可能物尽其用,小尺寸木料都粉碎成木屑,通过高科技环保技术加工,用来铺路;遮阳降温的问题也用淋水喷雾或者地热空调系统解决;厕所是节水型环保厕所;采用屋顶、墙面绿化……
如果5年前的汉诺威世博会是告诉人类应该“可持续发展”,那5年后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用最直观的形象、最具体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