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迅速崛起,吴越故地(今江浙沪一带)成为人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其中扬州、苏州、杭州,更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关于杭州,唐代诗人白居易已经有多首诗词描写其景物之胜、风情之美;到宋代,苏轼也写过不少歌咏西湖美景的诗词。在众多赞美杭州及西湖的诗词中,柳永的这一首词,跟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和词《忆江南·江南好》、韦庄的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同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因为它是长调词,字数比一般作品多,因而在摹写景物、刻画风情时,比其他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更加细致。
检测美女之美,我们有一个祖传的方法,就是看她们所能坑害的对象如何。最高级别的美女,是能坑害一个国家或一座城池的,即所谓的“倾国倾城”。借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柳永的这一首【望海潮】词,堪称顶级的美词,因为它也曾经“倾国倾城”。
在柳永死后150年左右,罗大经出生了。他在自己的《鹤林玉露》丙编卷之一“十里荷花”条记载:柳永的布衣之交孙何任杭州刺史时,柳永去拜访他,会面时作了这首【望海潮】词相赠。很快,这首词便传遍了大街小巷,“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自然,也就传到了金主完颜亮那里。完颜亮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陶醉之余,竟产生了据为己有的野心,“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也就是说,柳永的【望海潮】直接导致了金国对宋朝的军事进攻,给孱弱的大宋王朝惹出了天大的灾祸。
公元1125年冬,金国开始了其建国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兵分东西两路,攻打宋国,拉开了宋金大战的帷幕。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攻打燕京;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攻打太原。东路军攻破燕京之后,渡过黄河,一路南下,直逼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见势不妙,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次年一月,金国西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朝廷同意割地赔款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两军会师进攻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营议和,被金人拘禁。两个月后,汴京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宋人谢处厚有一首诗专门写这个事情:“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后来,不少人都把柳永的这首【望海潮】词看作金人南侵的直接诱因。不过,《金史·梁珫传》的记载不太一样。元人所修《金史》称,完颜亮之所以“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除了柳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宠臣梁珫曾向他“极言宋刘贵妃绝色倾国”。
我相信,金人侵宋,一定有比杭州西湖景色和宋朝某个绝色妃子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但是,既然古往今来不少人都相信柳词是一个祸因,至少可以证明:柳永这首【望海潮】词的艺术魅力是非同寻常的。(丁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