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张悟本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接下来,我想问问朋友们:您知道食物的“出入原则”吗?什么叫出,什么叫入,怎么出,又怎么入呢?我们研究养生这么多年,很多现代人都把这俩字改成“入出”了,很多人注重入,没什么人注重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营养,现在咱们都在谈吃、喝,什么好吃就吃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谈怎么代谢,即如何把它们排泄出去。于是,人们积累的毛病越来越多。
谈到均衡的营养,大家要注意,应是均衡在前,营养在后,做到了均衡才叫营养。如果均衡没做到,就别谈营养这两个字。
汉语词语中,字的排序是有讲究的,哪个字在前,哪个字在后,此处为什么要用这个字,都是有道理的。那么,咱们就从字面上来理解一下,“均”代表什么?平均;“衡”代表什么?平衡。
怎么做到均衡?每人每天吃的食物品种要尽量多,只有多了才能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咱们每人每天应该吃三十种以上的食物,因为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营养全面,只有靠不同的食物种类来补充,才能达到营养全面的目的。衡就是天天这么吃,制造养分。我们可以从字面上这样来理解。
如果没有均衡的营养,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大家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患有一些很严重的疾病,死亡年龄越来越低,很多家庭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问问朋友们:人应不应该得病?其实,得病是果,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我认为,人就不应该得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是靠五脏活着的,如果五脏保养得好,您的身体就好,就不会有病;如果五脏有病了,您就病了。五脏为什么有病了?因为您不保养它。什么叫养?养生养生,生命是养出来的。养哪儿?养五脏!
人怎么能做到不生病呢?长生不老是实现不了的奢望,但健康到老、无疾而终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方法,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性,只顾一时之快,背离了养生之道。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买车了,您见有谁光开车不保养的?没有!车跑到五千公里准得保养去,所以车总是好开的。想想人体这五个脏器使用多少年了,咱们谁想到过要保养保养?
您不保养它,它肯定会折腾您,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得病。找出得病的原因来,是不是就好办了?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致病的原因,第一条是不良生活方式,第二条是营养不均衡。这个不均衡,包括过剩和缺乏:
什么过剩?脂肪过剩;
什么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缺乏。
那么很简单,您为什么得病?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讲:病从口入。答案这不就出来了吗?
我还想问问大家:每天吃三顿饭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活着?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其实不客气地讲,有的人吃了一辈子饭,连吃饭的目的都不知道。咱们每天吃这三顿饭,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维持生命。因为不吃就饿死了。
第二个目的,预防疾病。因为人难免有病有灾。老百姓不是讲了吗?都说防治,没说“治防”的。拿什么防?就拿这一日三餐啊!
吃饭的第三个目的,就是经过我们近二十年临床实践已被证明的、现在也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的观点——治疗疾病。
很多人可能又迷茫了。那我问您: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这些慢性病是吃出来的,您承认不承认?您既然有能耐把病吃出来,为什么没能耐把病再吃回去?都在喊病从口入,没人喊病从口出。您为什么不能做到病从口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