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平凹 |
|
麦家
| |
前一段时间有关“中国作家清贫”的议论犹在耳边,上周中国文坛就诞生了两个百万级作家。贾平凹的旧作《废都》被浙江某公司以100万元天价买断影视改编权,而麦家的新作《风语》的版税高达500万元人民币。记者注意到,民营公司正在逐步垄断名家资源,而高额版税和改编费是他们最常用的“诱饵”。业内已经有人担心,由于被宠坏了的名家们胃口越来越大,传统国有大出版社有被抛弃之危。
1
贾平凹:我是卖了《废都》
直到《废都》影视改编权被卖之事逐渐明朗后,人们才不得不猜测,贾平凹这些年力争《废都》解禁的背后,除了真的想为自己争一口气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动力。贾平凹日前告诉记者,他确实把《废都》给卖了,卖给了浙江一家影视公司。对方好几个月前通过陕西一作家找到了他,软泡硬磨了很久,显示了“足够的诚意”,他被打动了,于是就把这部重获新生之作交给了对方。
当然贾平凹也不是随便这么“一交”的,作为条件,浙江公司给了他一笔巨额版权费。说到钱的事,贾平凹吞吞吐吐起来。经记者从多条渠道印证获悉,这笔钱高达100万元。这无疑是贾平凹卖作品得到的最大一笔钱。
2
改编之惑:“看点”已不是“卖点”
记者了解到,《废都》2009年7月解禁重出之后,便有七八家影视公司冲到贾平凹那里表达希望获得改编权之意。此事之所以到现在才尘埃落定,一方面是贾平凹一直把《废都》捂着,迟迟不肯表态,一方面则是一些公司主动放弃——这些公司并不是出不起100万元,而是因为《废都》根本就是个“烫手山芋”。
人们之所以对《废都》仍念念不忘,原因不外乎该小说十几年前曾因“色情描写”而被撤柜销毁。《废都》虽然在去年重出江湖,但若改编成可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影视作品,自然仍不可过分渲染“□□□(此处作者删去××字)”里的内容。这便失去了一些所谓卖点。而另一个令编剧们头痛的事情是,《废都》当年一些引起争论的描写,比如婚外情等,如今早已不是那么先锋前卫之事。
所以《废都》要想改编出亮点很难。据说,浙江那家公司买断改编权后,原想尽快推出电视剧,然后是电影,但终于感到山芋的烫手,改了七八稿也还没个定稿。贾平凹却早已申明不会参与编剧,他只是作为旁观者想看看自己的这部旧作能被改成什么样。他一点儿都不急,毕竟改编费已经到手。
3
麦家:《风语》还是卖给了陈黎明
记者25日中午收到一条正在成都举行的第20届书博会的活动预告短信,称麦家会在《风语》“握手会”上正式把这部新作卖了。而发短信的北京精典博维公司的老板陈黎明,正是一个月前提了500万元现金到杭州面见麦家的那个人。
令人吃惊的是,当时麦家还以“他们连内容看都没看过就出500万,我觉得很不靠谱”为由,拒绝将《风语》卖给陈黎明。可是短短一个月,麦家就改变了主意。这一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当事人均讳莫如深。但可以确认的是,500万元一分也不会少。记者了解到,陈黎明的公司成立不到一年,麦家此前和这家公司也没有什么合作。种种迹象表明,这份巨额版税在作家和出版公司的“握手”中,多多少少起了一些关键作用。
4
出版社:我们被名家抛弃了
上周两位作家进入“百万级”,可喜可贺,毕竟没人忍心看到一个国家的知名作家还在受穷。但情况似乎在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当贾平凹把《废都》卖了100万元后,他显然已经很难再接受10万元、20万元的起印版税。同理,麦家一看《风语》已经卖到500万元,出于自身保值的考虑,在以后的新书出版谈判中,自然不希望掉价掉得太多。经过这几年的“天价运动”,文坛名家的胃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当易中天的《品三国》在2006年拍出“起印55万册,版税率14%”时,很多名家为此张大了嘴巴,心存羡慕。可是短短4年后,他们自己也到了“不过百万不要开口”的地步。版税是否足够
“高额”,正成为某些作家的标准。
在此情况下,财大气粗的民营公司开始大肆垄断名家资源,而一些行事谨慎的传统国有出版社则被边缘化。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不久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与北京新经典公司针对村上春树《1Q84》中文简体版权的竞争中失利,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税标准已经提高到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但后者肯出数十万美元。据记者观察,去年出版的名家新作中,有一半甚至3/4是由民营公司运作的。已经有出版社担心,再这样下去,他们将沦为贩卖书号的专业户。可是,版税是否应该成为名家选择合作方的唯一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