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辅导班、逛公园、和同学聚会,在老城区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婕这样度过了“五一”假期,而老师布置的家务劳动却被搁到了脑后。小婕说,不止是“五一”,平时她也很少做家务,“家长把一切全包了,很少让我劳动,只让我学习、学习……”
“五一”节前,记者对我市186名小学生的劳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像小婕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
孩子:在校积极 在家懒散
对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小超来说,“五一”放假有了玩的时间,但家务劳动并没有被他列入假期安排。当被问及平时在家是否做家务,小超撅着嘴说:“除了上课就是参加补习班,哪有时间做家务?”
在市直二小六(1)班,记者作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在“如果让你当班干部,你愿意负责哪一方面”的“文体、学习、纪律、劳动”4个选项中,选择学习的占到63%
,选择文体和纪律的各占46%和32%,选择劳动的只有24%。
记者对该班调查发现,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比例为18%,而其余都是“不经常、很少做”,而3%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做过”。
然而和在家中的表现不同,许多孩子在参加学校劳动时要积极得多。
市直二小四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她通过和家长的交谈了解到,一些学生参加值日或学校劳动时表现积极,但在家不怎么干家务。
对于这一点,这位老师认为很正常,“孩子在家没有人监督,但在学校值日时,一些学生为了面子或想得到老师认可,就卖力多了”。
原因:被家长缚住了手脚
谈到不做或很少做家务的原因,学生们有自己的理由,主要是“没有时间”或“家长不让做”。
市直二小六年级的学生成成告诉记者,家长将她的时间全都安排在学习上,认为做家务浪费时间。“太忙了,要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再说家里也不让做。”学生佳佳对记者说。
学生阳阳则认为做家务意义不大,“爸爸说,干家务长大后只能扫大街、做小时工,根本挣不了几个钱。”阳阳一本正经地说。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做家务“太累”、“懒得做”。
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何亚丽认为,许多父母都对孩子的劳动表现出无所谓或没必要的态度,一次一名学生不好好值日,在接受老师批评时这样回答:“我妈让我在学校劳动时偷点懒,不用这么卖力。”
部分家长为了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采取了有偿劳动的方式,何亚丽觉得,这也是导致孩子缺乏劳动自觉性的原因。
市直二小三(3)班的班主任王辉曾对学生的零用钱作过调查,发现家务劳动费成为不少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王辉班上的学生乐乐告诉记者,每次做完家务她都会得到5元钱的奖励,乐乐认为这很合理,因为“通过劳动获得的报酬是一种荣誉”。市实验小学学生佳佳也认为劳动就得有报酬,不能白干。
探讨: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
洛阳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曾涛认为,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抱有重智轻德的教育态度,或者因为心疼孩子,包揽了一切家务,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习惯。
“其实,‘没有时间’、‘影响学习’都不是忽视劳动的理由。”曾涛说,通过一定的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良好品德,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存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曾涛认为,给孩子精神鼓励的方法更为稳妥。比如,家长平时可以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等方式为孩子树立精神目标;寒暑假时,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包括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在内的一系列评比任务,根据孩子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这样的方式比物质奖励更为有效。
“要让孩子爱上劳动,家长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曾涛说,有一些家长同样缺少做家务的习惯,对洗碗、扫地等琐事互相推诿,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劳动是件“苦差事”,从而产生厌倦、逃避心理。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是值得许多家长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