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魏晋时期:
洛阳邮驿起死回生
地契大观园:
补契 老契 换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5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邮路馆驿文化
魏晋时期:
洛阳邮驿起死回生
记者 孙钦良/文 李玉明/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洛阳惨遭董卓焚烧,商周秦汉以来的邮路全部中断,别说百姓通信了,即便朝廷政令也不能畅达。一直到魏晋时期,邮驿才起死回生,开始低效率运转。

  东汉末年,洛阳城差点被荡平——所有的宫殿都被董卓烧了,大部分陵墓被挖开了,洛阳人一部分被杀,一部分外逃,一部分被掳到长安。

  洛阳城空了,荒芜了,休克了!如若不信,有诗为证:“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别说洛阳了,整个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都大乱,百姓连日子都过不成了,自然谈不上正常的通信邮驿活动。史书记载当时“道路壅塞,命不得通”。所谓“命”,就是指皇帝的圣旨或政府的政令。因为战乱,这些政令不能下达。又由于邮递困难,地方政府很少与中央政府联络,即使有紧急“驿书”,传递邮程也超不过600里。

  邮路不通,经络不通,那个时代病得不轻!

  挽救邮驿衰亡的人是曹操。

  曹操对时局有功,他统一了北方;曹操对洛阳有功,授意曹丕建都洛阳。曹操和他的继承人,对邮驿都很重视。曹丕建魏之初,就把长安、洛阳、许昌、邺、谯五个城市的邮路搞通了。

  曹丕之前,历代皇帝只看重洛阳到关中(咸阳、长安)的邮路。曹丕却很特别,不但重视长安至洛阳的两京邮路,还设了五个军事重镇,称为“五都”,就是上面提到的长安、洛阳、许昌、邺、谯。曹魏王朝围绕着“五都”,构建了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曹丕为啥把许昌、邺、谯这类小城和长安、洛阳并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许昌,曹操曾挟持汉献帝迁都于此,这里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算是曹家的一个政治基地;邺就是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河边,这是曹家的军事根据地,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铜雀台等建筑都在这里;而谯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这可是曹操的故乡!查查词典便可看到,凡介绍曹操的词条,后面紧跟的文字必然是“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这很能说明问题了,魏文帝曹丕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当了皇帝不忘故乡,不忘根据地,振兴邮驿事业时,想到的是有恩于曹氏的地方。可是当时天下还没统一,还有两个政权——东吴、西蜀存在,所以曹魏的通信绝大多数仍是军事文书,主要靠快马投递,步邮的较少。即使有少量的步行邮递,也不再接力传送了,而是找一些擅长快跑的人专程邮递,承包到底。这些人被称为“健步”,后来称为“急脚子”或“快行子”,他们要一口气跑完全程,中途不换人。

  快马投递的信使很酷,形象英武,往往单骑飞驰,身背锦囊文书,肩插羽箭标志,快马加鞭,踏尘而来,绝尘而去。其中有些快件,军情特别紧急,往往文书插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在接近目的地时,信使将其高擎在手,摇晃示警,任何人不得挡路,就直接驰入军事指挥所了。

  曹魏政权在邮驿史上的最大建树,是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令》。这部邮驿法,魏文帝在位时已出炉,由大臣陈群等人制定,拟定了一系列的邮驿政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通信手段“信幡”通信,即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太平御览》记载“魏武军令:明听鼓音、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闻雷鼓音举白幡绛旗,大小船皆进,不进者斩”。这里说的鼓音,是靠声音传达信息,而白幡绛旗是靠颜色和光传达命令,这就是古代的声光通信。

  三国之后,历朝历代对《邮驿令》都有很高评价,说它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惜乎其原文已经失传,如今只能在《初学记》、《太平御览》中找到一些记载。

  从上述材料来看,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坐镇洛阳,梳理邮路,沟通周边,使中断了多年的邮驿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通信设施还是比较发达的。

  曹魏灭亡后,西晋建立。西晋在曹魏原来邮驿的基础上,缓慢发展邮驿。晋朝法官很懂得利用邮驿宣传新法律。《晋书·刑法志》记载,当时主管司法工作的官吏张华,用笔抄录了新律中的死罪条目,张贴在各地邮亭中以示百姓,邮亭中人来人往,宣传效果很好。

  当时的才子陆机、陆云,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兄弟俩一个在洛阳,一个在外地,彼此联络全靠通信,书信往来很频繁,有人统计仅陆云写给兄长陆机的信件就达35封。在两人的通信中,可看到彼此嘘寒问暖互相勉励的话,看不到彼此忧虑书信能否到达的话,这说明西晋时邮路很安全,运转正常。陆云与他的好友杨彦明、戴季甫也经常通信。从他给戴、杨的信中所云“疾病处远,人信稀少”、“去书不悉,得书以为慰,时去荏苒,岁行复半”等语句来看,西晋拥有远程邮路,有的信件要在邮路上走半年才能送达。

  其时纸张已经发明,使用起来轻便、价廉,还便于书写,所以“纸信”逐渐代替了“简书”(竹上刻字),这是邮传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令信使的负担减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魏晋南北朝是战乱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依次建立的诸王朝,都偏居于北方,所以洛阳的邮驿发展,并未形成通达全国的网络,而是以洛阳为中心,呈东西向或向北发展的态势。当时洛阳邮驿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私驿的大量涌现。曹操《步出夏门行》中有“逆旅整设,以通商贾”之说,表明为商贾服务的私人旅舍已经出现,尤其是西晋时期,官驿不给平民百姓寄书信,也不留一般商旅住宿,因此洛阳附近驿路沿线出现了大量私驿。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