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不只是教育,在城市品质、产业经济、文化事业、市民素质、民生福利等方面,石排镇都开始了一个中国式的“中国镇”的经济转型探索。这个富庶的现代滨江工业城镇,希望通过“中国镇”理想,提供一个开启高福利时代的发展样本。(5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百姓最稀罕的就是“免费”二字——“从幼儿园到博士,25年的免费教育”,这话听起来像做梦,但在东莞市石排镇这个不知名的小镇,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一羡煞数亿国人的创举,人们闭着眼睛都能想出,卸下高昂学费枷锁的家庭该有多么轻松,摆脱后顾之忧的学子们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该有多么畅快。
可是,这一开启高福利时代的发展样本——“石排模式”的出台,并不像公众想象的建立在财政相当富裕的基础上。据报道,石排镇每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也就5亿元左右,相比珠三角其他可支配财政收入动辄超过10个亿的镇来说,石排并不富裕。但就在这样一个财政实力算不上绝对雄厚的小镇,让辖区范围的4.2万户居民全部实现了免费教育。
说到底,当地政府摒弃好看的GDP数字追求,做出这样一个关爱民众的善举,源于“还富于民”的先进理念支撑与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驱动。
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始于1993年、已被念叨17年之久、却一直难以被落实的“教育经费占GDP4%”的国家战略目标,每每被舆论谴责时,都会和急功近利、不良政绩观联系起来,国家财政分配上,受传统的认识习惯影响,总向近期发展的国家基本建设倾斜,把“软”的教育事业一放再放。而地方官员更是忙着搞“政绩工程”,造出些豪华气派“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来,而把教育投入摆在了次要、附属的位置。
看了石排镇的做法,一些决策者就该明白,他们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他们差的不是“银子”,而是“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