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邦文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冯市长的书房,黄一平将听到的情况详细说了。原来,丁市长的秘书小吉酒喝多了,席间悄悄把黄一平拉到僻静处,说张大卫副书记最近极力向秦众副市长示好,两人有结成同盟的趋势。
本来面露微笑的冯市长,神色变得冷峻起来。还有几天就是重阳节,冯开岭突然决定到省里跑一跑,看望几个老领导。
根据年处长传来的确切消息,省里马上就要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接着考察组就会进驻阳城,元旦前肯定会决定市长人选。在这期间,任何变化都属正常。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真的让张大龙、秦众结成某种同盟,事情就糟了。
“当务之急,是设法破解张秦联盟,尤其要集中力量对付威胁最大的张大龙,削弱并稳住秦众。还是你代我出面,这个时候我频频往省里跑,不太合适。”冯开岭对黄一平说。
“好的。”黄一平知道,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冯市长当场开列了一串名单,累计有十来个。“这两位老同志是重点!”冯市长把名单仔细看了又看,确认没有遗漏,这才在其中两个名字下边画了一道重重的横杠。黄一平一看,一位是省国土厅退下来的印厅长,一位是省农村工作部离休的毛处长。
“知道为什么重点要跑毛处长和印厅长吗?”冯市长问。
“印老厅长的情况倒知道一些,毛老处长这里却不清楚。”黄一平道。
“看来有必要对你进行一点革命传统教育喽。”冯市长呵呵一笑。
黄一平当然希望多掌握一些背景资料,以便到时候懂得怎么说话,如何拿捏分寸。
“别看毛处长离休前只是省委农村工作部的一个处长,他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与市委洪书记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冯市长介绍道。
毛处长是位老八路,长期在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以常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精通农业而著称。毛处长来阳城郊区,最喜欢住在洪书记家,因为洪书记的父亲是当地的种田能手,母亲是妇女队长,家庭出身好,家里收拾得也很干净。一来二去,毛处长就与洪书记的父母结下了深厚友谊。
“文革”期间,既是“保皇派”又是“走资派”的毛处长遭到批斗,主动要求下放到阳城郊区,还是在洪书记老家那个生产大队。对于落难的毛处长,洪书记一家热情关照。其时,学校里开门办学、教育闹革命,毛处长要求洪家几个子女不要随波逐流荒废学业,有空时他还亲自帮助补课辅导,又与洪家子女结成忘年之交。
“文革”结束,毛处长官复原职,他主动要求在阳城郊区蹲点,挂职郊区区委副书记。这时,洪书记刚好从阳城农校毕业,毛处长就把洪书记带在身边精心调教,不久又让他担任村支书、公社农技站长,及至后来当上乡党委副书记,一步步走上政坛。
这位从小参加革命的老人是全省有名的农业专家,在省领导面前颇有发言权。洪书记之后一路从乡、县到市,进步速度颇快,与他的力荐有很大关系。
冯开岭这一介绍,黄一平恍然大悟,难怪这么多年冯市长一直对这个毛处长敬重有加,原来内有玄机。
“据说毛处长对张大龙印象不是太好,主要是张在省城阳城籍老人那里总体口碑不佳。到毛处长跟前,知道话怎么说吗?”冯市长问。
“知道了。”黄一平嘴上这么回答,心里也不是十分有把握,就当场将说辞演示了一遍,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了预案。冯市长听了,表示满意。
“这次给毛处长带点什么东西呢?”黄一平问。
“这个我已经准备好了,你直接找邝明达拿。至于印厅长那儿,你熟悉他的情况,一切由你具体操办,所需费用也找邝明达报销。”冯市长说。
黄一平点点头,表示领会。
“记住,凡事点到为止,过犹不及。还有,不要张扬,遇到熟人尽量躲开。”冯市长再三叮嘱。
冯市长这一番推心置腹之语,让黄一平感动不已。他想,官做到冯市长这种级别,有时也很难,表面看风光无限,可到了关键时刻,真正能说点心里话的人却很少,高处不胜寒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