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针对伊朗的第四轮国际制裁在联合国通过。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早先的话来说,这是“最为严厉的一次制裁”,尽管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要求下,这个“瘸腿”的制裁没有将伊朗的经济支柱——石油贸易包括进来。
由于美国早已取得了中俄两国对制裁草案的支持,所以本次制裁的通过基本上没有太大悬念,即使考虑到土耳其、巴西和黎巴嫩有可能反对或弃权。但即使这样,在表决之前和之后,伊朗总统内贾德对制裁都表现得非常蔑视,凸显了制裁难以取得预计的效果。在中俄的要求下,伊朗的石油产业不在制裁行列之内,再加上伊朗在其他领域可以自给自足这一事实,已经“习惯”了制裁的德黑兰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这一事实凸显了奥巴马政府在面对伊朗时的无奈。奥巴马上台后曾向伊朗递送橄榄枝,给伊朗足够的时间进行缓冲以及与六大国进行高级谈判,但这些换回的非但不是后者的改弦更张,反而是位于圣城库姆的第二处铀浓缩工厂的出现以及伊朗对“核燃料输外加工”计划的拒绝。
在应对美国时,德黑兰选择的是“死缠烂打”以及分化各国的策略。在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已然无法走通之后,德黑兰成功谋得了与美国达成的缓和期。然后又在与六大国的直接谈判中取得了“核燃料输外加工”计划。尽管这些计划与方案先后被德黑兰所破坏,但却换回了足够的喘息时间。而通过与中国和德国等国签订巨额能源大单,德黑兰确保了大国对其石油领域的支持,这些都分化了主要国家在面对伊朗时的立场。
与伊朗的灵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取得主要大国支持的艰难。俄罗斯对制裁的支持与其说是受到美国影响,不如说是伊朗反复无常的结果。伊朗拒绝了将核燃料外输至俄罗斯的计划让莫斯科感到恼怒,故而选择支持美国以“敲打”伊朗。而内贾德曾在莫斯科作出选择之后警告后者“不要做伊朗的历史性敌人”。
就在制裁决议通过之前,普京已经表示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机会同内贾德进行谈判,或许俄罗斯将在“敲打”伊朗之后再次与其进行某种磋商。
制裁本来就不会有太大效果,而大国之间又态度不一,伊朗核问题终究难以让美国感到如意。再加上土耳其、巴西等国对伊朗的支持,今后伊朗核问题的走向殊难预料。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