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专程拜见老子问礼乐之事。老子提出两点忠告:不要盛气凌人,不要随便议论他人。
这段故事在作家王元涛的力作《我的朋友孔丘》中,有很详细的描述:
“你需要多看天,这能去除你的功利心。在自然的眼里,你我算什么?不过是蝼蚁。要消减你的欲望,去除你的骄傲,收敛你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你没有好处。自以为聪明,话太多,喜欢辩论,爱对人发恶声,早晚有一天会危及自身。”
这段话看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亘古不变的道理,却被多少人抛到脑后!有道是“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人笑话”,“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字字闪光,原来早有出处。
洛阳人文底蕴十分深厚。据说洛阳第二十四中学家属院内,有一间几经修葺的青砖瓦房,便是老子故居,老子就在这里会见孔子。老城东关大街的文庙旧址前,有一块石碑,也明白写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碑是青石制成的,四周青砖围护,相传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
这次问礼无疑促进了孔子后来的思想成长,儒家学说得以系统地形成和完善。
除了这段“入周问礼”,书中其他章节写得也挺有趣。作者以孔丘发小邹曼父的语气讲述了孔丘的一生,“涉及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史记》;借助《论语》,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由《孔子家语》,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这就保证了作品的严谨性,但又没有太浓的学术气息。
“入周问礼”只是历史长卷中一个小小镜头,转瞬即逝,却成了经典,自有它重大的哲学意义。原来,当历史放下架子,来贴近鲜活的灵魂,孔子就在不远处。在日出日落中,他正把酒临风,从容凝视着洛阳城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