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的村民在翻修老年活动中心的纳凉洞时,意外挖掘出了距今已105年的清光绪乙巳岁(1905年)出版的孝廉教科书——《宣讲拾遗》。
昨日上午,在曲家寨村西头的老年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发现《宣讲拾遗》的窑洞。据该村村民都正亮说,这里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个道观,古称老君洞观。
老君洞观位于嵩洛古道,伊洛平原进入景山白云岭的咽喉处,有许多历史故事发生于此。清朝时期,老君洞观规模宏大,道士众多,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等原因,守护老君洞观的最后一名道士离去,老君洞观逐渐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老君洞观被改建为老君洞小学。前些年,学校迁新址后,这里被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是该村老年人纳凉避暑、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
都正亮说,由于近期天气炎热,来此纳凉避暑的人数增多,原有的安全窑洞常常满员。出于安全考虑,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员曲润月、马占卿等人筹集善款,对一间未砌砖的危土窑进行修缮。
在清运杂土时,他们意外挖出了一个瓦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古籍,书名为《宣讲拾遗》。
此书保存完好,图文并茂,内文印有“清光绪乙巳岁孟秋 上海章福记石印 板存上海英界新马路章福记”字样,收录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颁行的《世祖章皇帝·圣谕六训》和清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十五日礼部钦奉上谕颁发的《圣祖仁皇帝圣谕广训十六条》,并详细解读了顺治帝如何孝顺父母等图文。
偃师市育灵童国学馆校长肖俊锋看完《宣讲拾遗》后说,孝文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君王以孝治天下,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治邦之基,不断地褒奖孝子,弘扬其精神,由此形成了作为各类人等学习楷模的“二十四孝”。
肖俊锋说,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颁发圣旨,令全国各地举人、秀才都为国教民,宣讲善事。由当地有名望的文化人领头主讲,三四位年轻人配合宣讲。宣讲的都是“忠孝节义,善恶报应”的故事,劝人学好,多做善事。最初是在各寺庙设宣讲堂,后来又游行到各乡村宣讲。
《宣讲拾遗》即是当时全国统一的孝廉宣讲教科书。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认为,该古籍的发现对研究清政府如何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实物资料,这足以证明当时洛阳地区善书宣讲的普及程度。书中劝人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和睦乡邻、训教子孙、明理修德、解仇化忿的指导思想,对于研究洛阳的民风、民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